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管材行業分析報告 >> 管道行業蓬勃發展

管道行業蓬勃發展

2012-02-02 10:50:5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受益於飲用水、採暖、燃氣和排水系統等民生工程的大規模建設及升級換代,管道行業的發展受到了機構的關注,根據近期金融博弈模型顯示,有長線資金在有計劃地配置此類品種。

  產品調整指引投資方向
  
  不過,就目前來看,低端管道魚龍混雜,產品眾多,其中PVC、普通PE管道競爭非常激烈,企業盈利情況並不樂觀。同時,產品原料受原油價格波動劇烈,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不穩定性,低端產品形勢嚴峻。相比之下,目前行業內的部分上市公司藉助於資本市場的力量,大力拓展PPR、PE、HDPE雙壁波紋管等高端產品,不僅推動著我國管道產業結構調整,也推動著這些上市公司的業績會加速增長。
  
  由此可見,產品結構調整指引著未來的投資方向。而產品結構調整,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行業自身的產業結構調整,切合行業發展趨勢的相關上市公司面臨著較佳的成長契機。比如在水利管道這一細分領域,高端產品正處於需求的爆發階段,其中PPR管道2007年使用量約為22萬噸,2010年約為34萬噸,2013年有望達到52萬噸。而PE地源熱泵管道和PERT管道也都處於快速擴張期,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0%。HDPE雙壁波紋管2008年需求量約為12萬噸,2010年約為20萬噸,2013年約為45萬噸。而且這些產品的競爭並不激烈,那些擁有此類產品的相關上市公司存在著高成長的機遇,國統股份、納川股份、偉星新材等個股可跟蹤。
  
  二是積極主動調整產品結構,拓展產能,擁有較快成長速度的個股。比如玉龍股份利用上市募資主要投資於油氣輸送管,尤其伊犁玉龍鋼管公司年產25萬噸油、氣等長距離輸送鋼管項目集中於高鋼級、大口徑油氣輸送管,將涉足油氣輸送管主線工程,有助於提升產品的盈利能力。項目投產後,油氣輸送管產能也將實現跨越式增長,由目前的28萬噸躍升至70萬噸。假設2012年螺旋埋弧焊鋼管的產量達到10萬噸,噸管毛利1000元,貢獻的毛利則達1億元,僅此就使毛利增速達到26%,有望推動公司業績快速成長。而金洲管道、久立特材等個股也可跟蹤。

  下游需求仍然旺盛
  
  目前管道產業主要有兩大驅動力提振市場需求。一是產業的更新換代。以塑代鋼、以塑代水泥管道將是未來我國管道市場發展的主要趨勢。《國家化學建材產業「十五」計劃和2015年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到2005年,塑料管道在全國各類管道中使用率要達到50%以上;到2015年,全國建築排水管80%採用塑料管,基本淘汰鑄鐵管,城市排污排水管道的塑料管使用量達到50%。就目前產業演進步伐來說,產業的更新換代步伐有提速的趨勢。因為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國將繼續推廣塑料管道,尤其是在建築排水、室內冷暖水、飲水、採暖、燃氣和排水系統等領域,加大推廣力度,從而拓展了產業的發展空間。
  
  二是旺盛的市場需求。近年來,全國各個地區頻頻暴露城市缺水、室內洪澇、工業排水、污染治理、燃氣安全等諸多問題。此外,水源緊張、農村灌溉等問題日益嚴重。城市建設、農村發展、水利設施等都與管道密不可分,涉及到建築給水、建築排水、市政給水、農村給水、室外排水排污、工業排污、燃氣管道等多個環節,影響深遠。因此,管道行業作為未來我國投資的重點方向,市場空間非常巨大。
  
  值得指出的是,水利管道建設面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畢竟水利建設是未來財政擴張政策的重點投資方向。油氣管道更面臨著樂觀的、旺盛的產業需求。根據「十二五」規劃,國內油氣管道總長度將達到15萬公里,即新增油氣管線約7.4萬公里,相當於2010年以前50年總和。據此測算,國內年均新增油氣管線1.4萬公里以上,需使用油氣管約650萬噸。其中,中石油集團「十二五」期間建設的油氣管道里程將是「十一五」期間的兩倍,達到5.4萬公里。這就意味著管道產業處於景氣上升期。

更多管道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管道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