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微信對全部用戶或V IP用戶收費
專家指出,微信收費之爭背後是新興移動網際網路產業與傳統運營商利益的深度博弈,其結果將對我國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產生深遠影響。
運營商緣何對微信不依不饒
向來財大氣粗的電信運營商緣何對微信不依不饒?最直接的原因無疑是微信動了運營商的奶酪。以微信為代表的O TT應用,使用運營商的流量通道提供服務的同時,對運營商的彩信、簡訊以及話音業務產生了強烈的替代作用。而由此直接帶動的流量增收,遠遠無法彌補彩信、 簡訊和語音收入的下滑。1000條簡訊對運營商意味著約100元的簡訊收入,而使用微信,流量費則可能只有幾元錢。對運營商而言,這筆生意顯然很不划算。
在 微信的衝擊之下,運營商長期倚重的簡訊業務日顯頹勢。2012年全國簡訊發送量8973 .1億條,同比僅增長2.1%,遠低於2010年7.1%和2011年6.2%的增幅。而今年1至2月,全國移動簡訊業務量為1576.1億條,同比僅增 長0.7%,戶月均簡訊量更同比下降8.2%。
2012年7月,微信新增視頻通話功能。在網絡穩定的情況下,將視頻通話切換成語音通話,已 可獲得與傳統通話相近的用戶體驗,這顯然動了運營商最大的蛋糕。今年1至2月,我國通訊業移動話音業務收入達708.2億元,占移動通信業務總收入 (1264.4億元)的56%,儘管較2012年全年60.68%的比例有所下降,仍占據了運營商收入的半壁江山。
今年1至2月,我國移動數據和網際網路接入業務收入占移動通信業務總收入的比例還不到20%。短期 內指望流量收入完全替代話音和簡訊收入並不現實。與去年同期相比,三大運營商的流量資費保持平穩,而未來流量只會越來越便宜。在運營商的競爭之下,任何一 家運營商都沒有對流量資費「坐地起價」的實力。
「廉價」的流量對彩簡訊和話音業務產生「不成比例」的替代,是運營商推動微信收費、試圖分一杯羹的直接原因。而中國移動在三大運營商中表現最為積極,亦有其特殊原因。
二、「信令問題」客觀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信爭端中,最大的「把柄」便是對運營商信令資源的大量占用。數據顯示,微信占據了中國移動60%的信令,卻只產生了10%的流量。運營商的信道分為控制信道和業務信道,流量、語音這些數據走的是業務信道,控制信號走的 是控制信道。每次發起通話、接收簡訊首先要發出控制信號也就是信令,然後才能有數據傳輸。由於協議和標準的限制,設備在採購時,控制信道與業務信道的分配 是成比例的。但微信「永遠在線」,無論有沒有通訊,每隔幾秒鐘就會發出一個信令,這使得微信產生的信令、流量比例與信道的分配比例不符,微信占業務信道 少,占控制信道太多。如果信令太多導致控制信道阻塞,即使業務信道再通暢,電話也打不進去,數據也無法傳輸。
2012年1月,日本最大的移動運營商N TT D O CO M O在東京地區的網絡發生故障,有252萬用戶受到影響。事後調查發現,某款可以免費語音通信的安卓應用,每隔3至5分鐘便發送控制信令,正是這款應用導致了運營商信道堵塞。微信「信令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移動網際網路應用與電信運營商的技術架構不符。微信的用戶好比K TV的顧客,信令是K TV的服務員,本來50個包間10個服務員就夠了,但來了一群顧客,每隔幾分鐘就叫服務員過去一趟,而且基本不消費。如果全是這種顧客,K TV的服務員肯定不夠用。
2G技術的帶寬較低,本身留給控制信道的寬帶就不多,因此信令問題更加突出,而3G、4G技術的寬帶就相對寬鬆很多,控制信道也比較通暢,因此受影響很小。實際上,微信增長帶來的信令問題,隨著3G和4G的普及,自然會迎刃而解。
三、運營商通道化難以避免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運營商傳統業務的沒落已是大勢所趨。在 韓國,騰訊持股13%的K akaotalk用戶總量超過3500萬,每日通過該應用發送的消息量超過1億條,是韓國三大運營商簡訊總量的三倍。蘋果在2011年推出iM essage功能,允許蘋果用戶在電腦、平板以及手機之間發送簡訊,目前iM essage用戶每天發送信息已達到20億條。G oogleV oice、Skype等移動網際網路通話應用的出現,使美國居民用廉價甚至免費的通話替代了傳統的撥打電話。而由於美國通信業競爭激烈,運營商們也只能對 「微信們」的侵蝕「忍氣吞聲」。
在「微信們」的衝擊下,一些運營商甚至放棄了傳統業務。今年3月,美國第四大電信運營商T-m obile推出套餐,只需50美元/每月的費用,電話任打、簡訊任發,包500M B的流量,再加10美元,流量上升到2G B,再加10美元,則不限流量。在這個套餐計劃里,傳統的話音業務和簡訊業務已經完全成為流量的附屬品。
「從國外發展經驗來看,傳統業務衰 落、運營商通道化是難以避免的。」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流量收入將成為運營商最重要的收入來源。2012年中國移動無線上網業務流量同比增長 187.6%,中國電信手機上網總流量同比增長約2倍,中國聯通的移動數據流量同比增長92%,這其中也有微信的貢獻。運營商正確的做法應與「微信們」一 起將流量做大,靠流量掙錢,而不是死守著傳統業務不放。閆小佳說:「微信代表了技術發展的方向,運營商與其掩耳盜鈴,不如坦然接受技術的變革。」
儘管騰訊是我國當之無愧的網際網路巨頭,但與運營商相比,仍遠遠不是一個量級。2012年騰訊總收入439億元,盈利128億 元,而同期中國移動僅語音業務的營收就達到3680億元,總利潤達1293億元。史廣順指出,即使從微信身上得到一些收益,對於三大運營商的網絡建設來講 也只是杯水車薪,更無法逆轉運營商傳統業務衰落的趨勢。而對於整個移動網際網路產業來講,則是對行業生存法則的挑戰。「微信收費事件最終結局如何,仍要看運 營商、騰訊博弈的結果,而博弈的結果必將對我國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