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塑料及製品行業分析報告 >> 我國聚碳酸酯供需現狀分析

我國聚碳酸酯供需現狀分析

2014-01-07 11:22:16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我國聚碳酸酯的研製始於1958年,並於1965年實現工業化生產。先後有上海天原集團申聚化工廠、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重慶長風化工廠等從事生產,產品大部分自用。但由於裝置規模小、技術水平落後、產品質量差、生產成本高,產品競爭力低,無法與國外產品相抗衡。2005年之後,我國掀起聚碳酸酯投資熱潮,世界級聚碳酸酯生產商帝人化成和拜耳先後在我國投資建廠,到2012年我國聚碳酸酯產能達44.1萬噸/年。

  作為全球著名的聚合物製造商之一,拜耳材料科技公司早在2001年就在上海創建了聚合物研發中心,並在上海一體化基地投運了一條年產量為10萬噸/年的聚碳酸酯工廠和4條其他聚碳酸酯分級摻混材料廠,為生產線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另外,帝人化學公司投資9億日元在其上海聚碳酸酯混配料工廠內新建的裝置已於2009年建成投產,此次擴能完成後,該工廠成為世界級的聚碳酸酯混配料工廠。未來仍有內資、外資新建聚碳酸酯裝置在我國陸續建成投產。

  查看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中國聚碳酸酯膠粒生產核心技術發展路徑及應用前景研判報告

  三菱瓦斯化學公司在上海漕涇化學工業區新建8萬噸/年聚碳酸酯產能,將於2013年底建成投產,該聚碳酸酯樹脂聯合項目的總投資約為300億日元。中石化與沙特基礎工業公司簽署的26萬噸/年聚碳酸酯項目預計於2015年投產,該項目是中國石化與沙伯在天津現有100萬噸/年乙烯合資項目中新增的合作內容,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非光氣法生產工藝,總投資約110億元人民幣,雙方股比50%:50%,將生產包括混合級、擠出級、光學級及注塑級四大類聚碳酸酯。拜耳材料科技公司於2010年已經宣布計劃到2016年使其在上海漕涇生產聯合裝置的聚碳酸酯產能翻一番以上,將達到50萬噸/年,拜耳材料科技公司也將大大增強在漕涇的研發能力,並將其聚碳酸酯業務部從德國Leverkusen遷往上海,此舉將使其業務更貼近迅速發展的亞洲聚碳酸酯市場。另外,拜耳材料科技公司位於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永和經濟區的聚碳酸酯單層板工廠已於2011年10月開建,設計生產能力1.2萬噸/年已於今年投產,到2015年,這家工廠聚碳酸酯總產能將翻番達到2.4萬噸/年。開封興化精細化工廠1萬噸/年PC裝置也將於未來兩年內投產。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成為聚碳酸酯群雄逐鹿主戰場,預計到2015年底,我國聚碳酸酯產能將達到111.4萬噸/年以上,屆時國內的年需求量為170~200萬噸,自給率可達到50%~60%,將改變我國聚碳酸酯長期以來依賴進口的局面,極大地促進我國工程塑料的發展。

  2005~2010年,我國聚碳酸酯消費量的年均增長速率在7%以上,2011年國家財政政策緊縮和收緊信貸業務,導致聚碳酸酯下游大量中小型用戶面臨資金緊缺的問題,同時,部分地區出現招工困難和電荒,也影響下游用戶的開工率;其次,2011年國內商品房限購、汽車限購等政策,導致國內房地產和汽車市場發展放緩;第三,受歐債危機和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國內聚碳酸酯下游出口主導型企業的訂單量減少,從而影響聚碳酸酯需求。多方面利空因素導致 2011年我國聚碳酸酯消費量為112.7萬噸,同比增長不到2%,消費增速大幅下降。2012年,國內外環境影響下我國聚碳酸酯下遊行業的出口受到影響,加上商品房限購、汽車限購政策繼續執行,2012年國內聚碳酸酯的消費量為116.6萬噸,需求增速在3%~4%,比2011年有小幅回升。

  隨著歐債危機和經濟衰退的緩和,加上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快速增長推動,全球經濟大環境將逐漸轉好。在國內外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環境下,聚碳酸酯下遊行業將保持穩定快速發展。據預測,未來三年我國聚碳酸酯需求的年均增長率為6.0%,預計到2015年需求量將達到180萬噸。

更多聚碳酸酯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聚碳酸酯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