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碳纖維的國內消費正處於發展初期,國內碳纖維消費量僅占全球的25%。隨著國內碳纖維生產的規模化和成本的不斷降低,我國大飛機項目、國際航空業外包業務,以及建築工程加固修復、汽車減重與優化、海洋工業裝備製造等行業的應用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在過去十幾年的碳纖維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國逐步形成了以工業用為主的發展思路,在建築補強、船艇、高壓輸電纜、機械配件等產業領域的應用正在逐步展開,實現了技術積累,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撐。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從全球來看,碳纖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低成本生產以便更多地應用在汽車等新領域。對國產碳纖維來說,要提高市場競爭力,必須降低生產成本。
要降低生產成本一種解決途徑是降低原絲生產成本和發展新型碳纖維前軀體:改進原絲生產工藝;試探採用PAN外的其他材料用作製備高性能碳纖維的原絲;通過改進聚合單體和聚合技術,實現在聚合階段就能形成具有與預氧化纖維相同結構的前驅體。
另外,應發展新的預氧化、碳化和石墨化技術:發展新型預氧化技術,縮短預氧化時間;降低碳化、石墨化成本,發展微波技術;自主研發設計節能高效的碳化設備。
碳纖維低成本化技術的發展目標是每千克生產成本降到5~8美元。在碳纖維的成本構成中,原絲占50%,氧化碳化占50%。目前碳纖維低成本化採用的技術主要包括大絲束,水相沉澱聚合——干噴濕紡工藝,用民用腈綸工程生產碳纖維技術等。碳纖維低成本化原絲新技術包括採用木質素原料製成木質素—PAN共混原絲,熔體紡絲法製備碳纖維及其木質素原絲,高粘度PAN溶液干噴濕紡等。在氧化碳化低成本化方面主要是採用快速氧化碳化技術(分散或降低環化熱),提高氧化速度,提高能源利用率。
從碳纖維市場前景分析預測報告了解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的新型纖維材料。其重量是普通鋼材的四分之一,比鋁材料還輕30%,但強度卻是鋼材的10倍。碳纖維最早主要應用於釣魚竿和高爾夫球棒等體育休閒領域。隨著技術發展和性價比的提升,碳纖維在風力發電、汽車工業、航天軍工等領域的需求逐步提升。
日前,全球最大的碳纖維製造商日本東麗(3402.JP)宣布獲得了美國波音公司價值86億美元的飛機用碳纖維訂單,成為東麗在飛機製造領域接獲的最大訂單。資料顯示,東麗在全球四個國家設有碳纖維工廠。目前全球碳纖維總產能約8.4萬噸,東麗占其中的近四成。
日本另一家碳纖維製品生產商帝人(3401.JP)是空客A380客機的碳纖維部件供應商。該公司日前宣布與美國通用汽車合作研發碳纖維材料的量產項目,推動該材料的普及。帝人表示,隨著車企尋求輕型材料以提高燃油能效,預計到2020年,全球採用碳纖維配件的汽車銷量將達到300萬輛,占全部節能環保車型的四分之一。
除汽車和飛機製造領域外,由於海上風電發展要求更輕質、更抗拉力、更耐腐蝕的新材料設備,碳纖維也成為風力發電葉片的可靠選擇。中國申銀萬國證券研究報告指出,碳纖維將廣泛用於國防軍工、航空航天、休閒體育、汽車等領域,隨著新能源汽車等市場逐步打開,碳纖維需求將上升。
更多碳纖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碳纖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