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每當一個事件被揭開,都會讓我們重新學習一個化學物質。從大米里我們認識了石蠟,從火腿里我們認識了敵敵畏,從鹹鴨蛋、辣椒醬里我們認識了蘇丹紅,從火鍋里我們認識了福馬林,從銀耳、蜜棗里我們認識了硫磺,從木耳里我們認識了硫酸銅,從保鮮膜中我們認識了DEHA(己二酸二異辛酯),從有毒奶瓶中我們認識了雙酚A,從奶粉中又讓我們知道了三聚氰胺,一個既不是食品添加劑,也不是代用品的化工原料。「奶粉事件」剛剛平息,「仿瓷餐具風波」又起,本該使用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生產的密胺餐具,卻又被可釋放致癌物質的尿素甲醛樹脂所取代。如此這般,全世界不僅對我國的食品安全憂心忡忡,而且對食品包裝存在的問題更加的關注。
日常生活中,食品包裝與食品的密切關係早已被千家萬戶所認知。無論是商店、超市,還是每個家庭,處處可見設計精美、實用方便的食品包裝。很難想像,沒有包裝的食品被送到每個消費者手中,將會是一個怎樣的景象。事實上,食品包裝就像食品的貼身衣物一樣,是現代食品工業的最後一道工序,它不但起著保護、宣傳食品的作用,而且便於食品的儲藏、運輸和銷售。在很大程度上,食品包裝已經成為食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食品質量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然而,我國食品包裝目前面臨的形勢卻不容樂觀。
一、我國食品包裝安全現狀
1、包裝材料使用不當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食品包裝紙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分析及未來趨勢預測報告顯示,包裝材料的衛生級別分為工業級、食品級和藥品級。用於食品包裝的材料應達到食品級要求。但目前市場上銷售和使用的食品包裝製品,因其使用量大、流通快,所以很多不具備生產食品包裝製品條件的小型企業或家庭作坊,不僅生產環境差,而且為了牟取私利,甚至使用工業級原料或有毒有害的再生廢料進行生產。特別是塑料製品,利用垃圾站收揀的廢舊塑料垃圾、農用薄膜、醫院廢棄物等回收加工,未經消毒處理,就作為食品包裝原料再次用於食品包裝的生產並投入市場。這些再生塑料雖然在加工過程中經高溫加熱,但其中的增塑劑、穩定劑和甲醛等種種有害物質卻不能完全去除掉,用這種塑料製品包裝直接入口的食品,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後果,長期使用將引起慢性中毒甚至致癌。
2、違規添加禁用助劑
以一次性塑料快餐盒為例,許多不法廠家為了降低成本,在產品中大量添加工業級的碳酸鈣、滑石粉、石蠟等禁止用於食品包裝生產的添加劑。更有些黑心企業,將主要原料和添加劑的比例對調,工業碳酸鈣、石蠟等添加劑的使用量超過了50%,有的高達80%。這種高填充的快餐盒按照國家標準要求進行乙酸蒸發殘渣以及正己烷蒸發殘渣檢測,指標超標嚴重,甚至超過國家標準上百倍(國家標準為30毫克/升)。食品溫度較高或微波爐加熱時,有害物質就會溶解在食物中,長期攝入會導致消化不良、肝系統病變等,甚至患上膽結石等疾病,對身體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3、印刷中大量使用含苯油墨
油墨中苯類溶劑及重金屬殘留嚴重。2005年初,甘肅某食品廠發現生產的薯片有股很濃的怪味,經過檢測,怪味來自食品包裝袋印刷油墨里的苯。甘肅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結果表明,該產品包裝袋中苯含量是國家允許量的3倍,嚴重超標。苯的殘留量如果超標對人體危害極大,同時,苯具有蓄積性,人一旦吸入很難排出,日積月累會引發癌症等疾病。現在,歐美國家已不允許在食品包裝中使用含苯及重金屬的原料,日本政府在幾年前也規定,食品包裝材料中不得含有苯。
據中央電視台《每周質量報告》報導,央視記者在甘肅、青海、浙江、江蘇4省對十幾家不同規模的塑料彩印企業調查發現,由於甲苯價格低,企業都把它作為調配混合溶劑的主要原料。質監稽查人員隨機抽查了7家生產複合型食品包裝膜的塑料彩印企業,檢測結果顯示,7個樣品中有5個被檢出苯殘留超標,涉及牛肉乾、奶粉、糖果、滷豆干、薯片等五種食品的包裝,其中最為嚴重的是甘肅森傑包裝有限公司生產的奶粉袋,苯殘留竟超出國家標準10倍多,相當於把奶粉裝進了劇毒的口袋。
更多食品包裝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食品包裝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