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由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發布的酒類進口統計分析顯示,之前受經濟增速放緩和三公消費影響的進口酒已全面復甦。2015年1-10月,我國酒類進口總額已經超越了2014年全年酒類進口規模。但多位專家均認為,中國葡萄酒市場依然不是一個真正的嚴肅的葡萄酒市場,品牌和進口商的高度離散性讓進口酒市場尚處於初級階段。緊隨其後的進口啤酒要警惕由此帶來的過度競爭對行業造成的傷害。
進口酒呈現繁榮
該統計分析顯示,2015年1-10月,我國的類進口總額已經超越了2014年全年規模,其中葡萄酒和啤酒的進口額分別超出2014全年0.7億和1億美元,總體的進口酒市場呈現繁榮態勢。
葡萄酒一直占進口酒大頭。記者看到,截至10月,我國進口葡萄酒4.38億升,同比增長45%。其進口金額為16億元,占整個進口酒金額一半以上,是最大的進口品種,同比增長32%。
在進口葡萄酒中,瓶裝酒的進口量和進口額最大,它和散裝酒一樣均實現了量價齊升。今年 1-10月,原瓶葡萄酒和散裝葡萄酒的進口額均已超過 2014 全年,實現了穩步增長。分析報告認為,瓶裝酒和散裝酒的穩步增長,不僅表明進口酒市場的逐步恢復與擴大,還說明目前的市場狀態總體上健康理性,體現了較為真實正常的消費需求,進口葡萄酒的消費群體也在穩步擴大。
《2015-2020年中國葡萄酒行業競爭格局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從原瓶進口酒的來源地和單月進口數據來看,葡萄酒越顯豐富性,部分「冷門」國家的葡萄酒受寵。特別是葡萄牙的葡萄酒,其繁多的葡萄品種、複雜的混釀技術和豐富的口味日益得到消費者認可。1-10月中,喬治亞上升一位排名。10月,南非葡萄酒甚至超過量價都在下滑的義大利原瓶進口葡萄酒,排名實現突破。
進口啤酒成為新寵,總體增速在進口酒中最快,1-10月其進口量和進口額分別同比增長63%和46%。進口葡萄酒從2000年前後就進入中國市場,但今年1-10的進口量被進口啤酒輕易超過,後者達到了4.7億升,比前者多出0.32億升。
增長迅猛的背後是隱憂
啤酒進口市場的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顯示為 197,屬於高度競爭市場。報告顯示, 1-10 月,啤酒進口來源地排名義大利、葡萄牙、美國出現了翻倍增長,大規模來源地的市場占比進一步提高。但在啤酒進口來源地的總體數量沒有增減的前提下,進口企業數一月之內增加了 49 家,競爭激烈。 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是衡量市場壟斷/ 競爭程度的指數,數值區間在10000≥HHI>0之間。一般情況下數值越低,市場競爭程度越高。
市場高度離散
「進口啤酒要謹防進口葡萄酒高度離散對行業造成的傷害,以次充好、價格虛高、過度宣傳等。進口葡萄酒進入中國十多年了,至今仍處於初級階段。」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秘書長王旭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11月18日,在聯想佳沃集團國際葡萄酒峰會上,王旭偉說,進口葡萄酒增長說明大多數進口商經過兩年的去庫存,開始了新一輪採購,這印證了中國葡萄酒進口市場需求在穩步增長。
但他指出,進口葡萄酒尚存在四大問題。一是進口葡萄酒普遍缺乏品牌效應,只有少數幾個全國性品牌為大眾所知,總體上產品品牌比較分散,而沒有品牌效應就不會有真正的市場影響力。
二是行業集中度過低。由於酒行業屬於非常傳統的食品飲料行業範疇,進入門檻低、組織化程度也偏低。有統計顯示,2005年至2014年,我國葡萄酒進口數量年均增速高達45%。同時據不完全統計,葡萄酒進口商數量也增至1萬家以上,但沒有一家企業年銷售額持續穩定在10億元以上。很多中小企業遇到銷售困境往往選擇低價拋售,進一步加劇了行業混亂,市場混亂又導致競爭進一步加劇,利潤率更低。據近三年的海關統計顯示,每年都有50%的葡萄酒進口商在第二年就退出市場。
三是銷售渠道創新仍在探索中,酒類電商至今沒有走出融資燒錢、再融資再燒錢的不良循環。
四是中端市場開拓乏力。前些年高端進口葡萄酒市場風頭強勁,大量品質優良的腰部產品和成熟的中端消費市場卻嚴重缺乏,從而造成進口酒市場大幅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