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顯示,20世紀末,美國工程學家把「農業機械化」列為對人類社會進步起到重大推動作用的20項最偉大的工程技術成就之一。眾所周知,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誌,而農業機械(農機具)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關鍵因素。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可見,農機具在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原始的農業生產工具(農機具)的使用。有史料記載,炎帝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據說,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農機具是「耒耜」。它是象形字,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它是先秦時期的主要農耕工具,可看作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稱犁為耒或耒耜。
2016-2021年中國農機具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表明,農機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農業機械化的水平。大中型耕整地機械作為農機具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抓住當前的惠農機遇,圍繞我國農業種植模式、農藝需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產品升級步伐,為用戶提供耕整地最佳價值解決方案,促進我國農業機械產業加快發展。
從我國耕整地產業發展路線圖可以看出,自我對標產業平台、產品品質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整體技術品質、可靠性方面與跨國公司產品仍有差距。因此,在創新能力、技術突破、機組協同等方面需要協同推進、整體提升。
首先,自主創新能力不高。農機具企業習慣於引進、消化和吸收的傳統路徑,缺乏自主創新的具體舉措。
一是創新手段和能力不足,成為制約自主創新的主要問題。農機具企業普遍創新資源投入不足,創新績效考核不符合科研工作規律。產業鏈高端缺乏對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的優化和掌控。尤其是缺乏材料加工工藝、性能表徵與評價、理化測試技術研究,造成傳統產業升級緩慢,新型產業發展困難。
二是產業整合意識薄弱。注重自我滾動的封閉式發展,依靠企業內部資源跟進式發展;缺乏依靠外部開放式的實施路徑和手段,沒有通過戰略聯盟、兼併重組等手段,推動雙向資源和能力的互補,實現企業快速發展目標。
三是發展定位不清晰。多數耕整地農機具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缺乏相應的人才和實物研發資源,沒有在做大做強、做精做專、數量和效益之間精準定位,企業難以進行創新性系統布局。
其次,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目前,我國耕整地機械小型、低端產品仍占據較大的市場空間,大中型、中高端產品市場比率不到40%。產品研發投入不足,不重視前瞻性投入和研究,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
同時,產品功能缺少複合功能,部分農機具企業缺乏整合技術的平台,單一功能產品較多。產品性能不適合經營需求,部分企業不掌握產品核心技術、核心工藝、核心材料,產品在作業中經常出現產品結構性、區域性及慣性故障,產品設計、研製、開發、生產、銷售、服務、改進不能做到閉環推進、線性提升;缺乏新材料、信息技術、微電子技術、電控技術等高效利用,產品升級步伐緩慢。
再其次,機組協同仍需推進。我國耕整地企業多數是農機具單一、區域性製造企業,缺乏與主機同步設計、優化的實踐,難以與主機做到同步發展,跟不上主機發展的步伐;耕整地機械製造多數是滿足區域性產品,受區域農藝和耕作方式的限制,無法達到全國銷售、多區域銷售的用戶使用需求。
同時,主機與農機具企業存在各自為主等現象。耕整地機械產品在做大做強方面缺乏與主機研發能力、製造資源和配套設施的資源共享、高效利用;做精做專方面不能滿足區域用戶耕作個性化需求,需要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產品差異化、產品經營性的綜合能力。
創新驅動是耕整地機械發展的首要因素。實施創新驅動,就要以戰略目標統領、優化平台資源和能力,全面布局產業轉型和產品升級,系統推進機組協同,不斷形成新的發展優勢。
首先,全面開展產業創新統籌工作。
一是認真研究行業發展趨勢,全面分析自身資源,從頂層進行戰略設計,加強創新創造,形成自身的核心技術與優勢品牌,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以創新謀求先發優勢,推動企業實現主要由物質資源消耗向依靠創新驅動轉變。
二是著力打造全方位發展生態機制,加快健全產業創新、發展的保障路徑、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有機保障、技術創新成果的商品轉化,促進大中型、中高端、複合型耕整地機械產業創新要素與技術創新的要素集成,推進創新鏈、價值鏈、產業鏈有機融合。
三是在產業坐標中找出自身精準定位,堅持質量效益型的發展定位,實施做大做強或做精做專目標,實施戰略突破。
其次,努力突破產品升級制約因素。產品是企業發展的保證,我國耕整地企業應加快產品升級步伐。
一是積極把握髮展機遇。牢牢抓住國家正積極推進保護性耕作工程、節水抗旱工程、土地深松工程和萬頃良田工程機遇,用適用先進的耕整地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二是著力突破制約產品發展的核心技術、顛覆性技術「瓶頸」,為產品升級換代、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奠定基礎。提高防腐蝕、耐磨、耐疲勞、複合材料等新材料的應用水平。大力推進輕量化技術在產品中的應用,提高耕整地機械的適用性。
三是加快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充分運用積極推進信息化、數位化、柔性化、敏捷化等先進位造技術,占據價值鏈高端。
再其次,持續推進企業機組資源協同。優化主機企業、耕整地企業間的產業資源和發展能力,著力實現新的突破。
一是著力尋求戰略聯盟的集聚效應,通過主機和農機具企業之間的戰略聯盟,形成價值增值的資源共享、互動格局,提高產品研發、製造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發展的主導力。
二是著力實施產品的同步優化。積極實現主機和耕整地機械的同步設計和統籌製造,做到功率、液壓、材料、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最佳匹配,發揮出機組協同優勢。
三是著力推進農機農藝的深度融合。堅持農機農藝同步協調發展,按照區域種植農藝的作業方式,開發系列適用產品,滿足市場和用戶的需求。
更多農機具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機具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