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航空行業分析報告 >> 民航十三五規劃分析:未來客運量能保證年約10%增速

民航十三五規劃分析:未來客運量能保證年約10%增速

2017-01-13 13:42:18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民航業,是名符其實的大眾化交通服務業,安全與效率無疑是國家與消費者的最基本要求。中國民航業需要推動持續的創新與變革,才可能抓住國家戰略轉型與產業升級的巨大機遇。民航十三五規劃分析詳情如下。

  民航局編制完成《中國民航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民航發展的五大任務,即確保航空持續安全、構建國家綜合機場體系、全面提升航空服務能力、提升空管保障服務水平、改革創新推動轉型發展。描繪了到2020年民航科技的發展藍圖。

民航十三五規劃分析:未來客運量能保證年約10%增速

  到2020年,運輸航空每百萬小時重大及以上事故率低於0.15。航空運輸在綜合交通中比 重進一步提升,旅客周轉量比重達到28%;運輸總周轉量達到142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7.2億人次,貨郵運輸量850萬噸,年均分別增長10.8%、 10.4%和6.2%。運輸機場數量達到260個左右,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機場網絡;空管保障能力穩步提高,年起降架次保障能力達到 1300萬。全面提升運行質量,航班正常率力爭達到80%,全面提升服務水平,打造民航「真情服務」品牌。通用機場達到500個以上,通用航空器達到 5000架以上,飛行總量達到200萬小時。建成綠色民航標準體系,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明顯成效,噸公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5年平均 比「十二五」下降4%以上。

  《規劃》從重大技術研發、人才與基地、企業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以及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發展目標:一是民航科技支持國家戰略實施的能力明顯提高。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力爭在綜合交通樞紐體系、航空監視網及服務、國產大型客機適航審定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

  二是民航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加速提升。針對「十三五」民航安全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開展研究,力爭在民航持續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基於大數據的航空器全壽命維修工程、複雜環境下機場建設與安全運行、飛行員生理心理健康評估與人因工程、基於北斗的民航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三是民航高新技術的研發水平明顯提高。著眼民航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力爭在新一代機場運行控制與安全技術、機場安檢安防新技術、民航重點基礎或應用基礎研究等方面取得重點跨越。

  四是民航科技人才與基地建設力度大幅增強。針對民航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需求與挑戰,力爭圍繞民航重點領域建設一批行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培養一批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

  五是民航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加速確立。針對民航創新體系的薄弱環節,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確立和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加快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產學研相結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民航科技協同創新體系。

  六是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取得顯著成效。著眼於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優化完善民航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政策環境,擇優選取成熟的重大科技成果進行轉化推廣。

  七是民航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面向民航行業巨大的信息化需求,力爭在民航公共雲服務、新一代空管基礎設施、智慧機場、民航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網絡安全等方面取得重點提升。

  此外,民航局還針對行業9個專門領域制定了專項規劃,各專項規劃將在總體規劃發布後陸續發布。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民用航空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顯示,從民航工作會議和民航十三五規劃來看,我國航空運輸是有發展空間和真實需求保障的,未來客運量能保證年10%左右的增速。而要成為真正的民航強國,仍需在航線網絡完善、空域結構優化、機場體系保障、服務質量、深化民航改革、科技創新等方面做更大的努力。

更多民用航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民用航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民用航空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