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專用車行業分析報告 >> 計程車行業概況

計程車行業概況

2018-09-27 09:58:04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2016年,我國出租汽車運送旅客377.35億人次,同比下滑4.9%。計程車行業在組織運營上具有典型的「即停即走」特點,有助於提高道路運輸功效。以下對計程車行業概況分析。

  計程車行業概況分析,以計程車每人次運行路程為10公里來計算,全國計程車的每人次單價在19-30元之間。而據我國交通運輸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計程車的客運量達到377.35億人次。據計程車行業分析測算,2016年我國計程車行業的市場規模在7170-11321億元之間。

  2009-2016年中國計程車行業市場規模測算(單位:億元)

計程車行業概況

  計程車是一種運營車型,有的還實行雙班制,24小時人歇車不歇,其承運效率要遠超過一般的家庭用車和公務車。計程車又可以滿足人們對時間上要求,對停車位需求較少,對路況信息把握較好,這些都大大提升了道路的交通運輸效率。現從三大方向來了解計程車行業概況分析。

  1. 網約車平台違規運營,市場無序競爭。

  網約車的出現導致大量非營運車輛進入出行市場,與正規出租汽車爭奪乘客。網約車平台為了搶占市場,通過高額補貼等方式吸引乘客和司機,使得正規出租汽車受到嚴重衝擊。計程車行業概況分析,2016年7月,交通運輸部等七部委發布《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各地的網約車管理細則相繼實行,對於網約車平台、車輛、人員的資質有了嚴格規定,但在實際執行中,仍然有平台在尚未獲得當地網約車運營許可證的情況下,繼續向不具備營運資質的車輛和司機派單。由於平台的運營數據沒有實時接入政府監管系統,增加了政府的監管難度和執法成本。市場的無序競爭和不公平待遇導致正規出租汽車司機的合法權益受損,並由此產生了怨氣、怒氣,直接影響到服務質量。

  2. 計程車運價調整滯後,行業吸引力下降。

  出租汽車運價機制改革已經提出很久,但是在各地推進的步伐緩慢。許多城市出租汽車運價的調整遠遠滯後於社會平均收入的增幅。計程車行業概況分析,從1990年到2016年的26年間,上海市計程車的6公里運價從16元漲至21.5元,僅增長34%左右,而同期上海市CPI指數上漲了277%,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從2182元(1990年)增至54305元(2016年),漲幅近24倍。一方面,出租汽車司機的相對收入水平下降,職業的榮譽感、獲得感有所減退;另一方面,由於計程車價格偏低誘導了相當部分大公交的乘客加入到打車隊伍,司機的勞動時間和強度由此增加。以上海為例,一個計程車司機在上世紀90年代每天接單15車次左右,如今最高的竟達到50多車次。由於收入增長和勞動強度出現倒掛,計程車行業的吸引力下降,上海本地年輕人不願意從事計程車司機職業,隨著一批優秀的老司機逐漸退休,行業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

  3. 企業經營效益大幅下降,管理動力不足。

  近年來,出租汽車企業的經營成本(包括人員成本、場地成本等)持續上升,負擔日益沉重,為了穩定司機隊伍,又相繼調低司機的經營承包費用,上海計程車雙班車的承包費從原先每月10800元下調至目前每月8200元,下調幅度24%,已達到企業承受的極限。計程車行業概況分析,全國出租汽車企業的經營效益均出現嚴重滑坡,不少企業已陷入虧損狀態,不得不通過壓縮管理人員、減少停車場地和車輛回場次數等方式來控制成本,加上司機招聘難,擱車擱牌情況日益嚴重,導致企業的管理動力不足,對司機的管理力度大不如前。

  根據需求的不同價格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網絡約車平台搶占計程車市場,而計程車又要繳納份子錢,使得兩者在競爭中沒有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產生了計程車司機集體圍堵專車及罷運的矛盾。計程車行業概況分析,在政府逐步將專車納入合法體系的同時,對計程車行業的改革卻仍在緩慢進行,也是更進一步激化了計程車與專車的矛盾。

更多計程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計程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