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前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值尚存較大提升空間,整體而言,我國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較低,主要品種的回收率甚至低於60%,與部分已開發國家的80%-90%存在顯著的差距。下面進行再生資源行業分析。
區域分析,2015 年再生資源行業企業數占比分別為 30%、13%和 25%,經營額占比分別達到 52.98%、13.13%和 13.67%,經營額總占比達 79.78%。2015 年百強企業共有分揀中心 7378 個,比 2014 年增加 40.54%,增幅為 24.1%,企業平均增長 19%。其中,專業化分揀中心占 50%。
通過對再生資源行業分析,我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標準化滯後,大多數再生資源品種沒有相應產品技術標準、質量分類標準及檢與標準的支撐,特別是廢舊紡織品、廢玻璃、廢紙等品種,以及在深加工環節,相應標準嚴重缺失。再生資源標準與產業政策脫節,頂層設計未能將資源產業鏈上下游銜接好,流於表面未能引起企業足夠的重視;已制定的一些標準受制於其範圍與力度,企業缺乏執行標準的積極性,行業的規範化水平亟待提升。
截至2016年底,我國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輪胎、廢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廢舊紡織品、廢玻璃、廢電池十大廢棄物回收總量約為2.56億噸,同比增長3.7%,回收總值約5902.8億元,同比增長14.7%;預計到2021年,我國主要再生資源利用總量將達到3.25億噸,複合增速5%。「十三五」期間,隨著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市場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再生資源行業將會延續前幾年的景氣度。
通過對再生資源行業分析,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沒有市場准入門檻,人員素質普遍較低,個體經營戶是主體,且以手工作業為主,組織化程序較低,具有科技研發能力,採用現代化技術和設備,開展網上交易、精細拆解等現代業態的企業少。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數量少,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 2016年規模以上再生資源企業僅為 1555 家,回收量僅占回收總量的 10-20%,絕大多數廢舊物資回收加工企業嚴重缺乏深度加工能力,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
我國的再生資源回收渠道較為分散,由於行業特殊的性質,在全國各地設立回收網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並不利於公司整體盈利,因而行業的龍頭企業在全國的業務占比均不高,呈現分散化的趨勢。當前國家通過推廣產業園區的建設以期實現行業的渠道整合,「十二五」期間國家的政策支持期槓桿作用,以示範性效應推動全國範圍的推廣。
事實上,當前的企業建設的產業園區有別於國家先前的概念,在規模上遠不及國家大產業園區的規劃,在回收種類上,以廢鋼、廢塑料為主。當前許多企業希望通過建設網點來獲得一些回收來源,但回收渠道整合力度不夠,全國各地也缺乏較良好的經驗,未來或有改善的可能。以上便是再生資源行業分析的所有內容了。
更多再生資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再生資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