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交通行業分析報告 >> 運輸包裝行業趨勢

運輸包裝行業趨勢

2019-06-06 10:45:2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我國預計2020年運輸包裝消耗量將達到快遞運單1,002.5億份。運輸包裝技術不僅涉及到產品的安全性,更成為當前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的重要因素。以下對運輸包裝行業趨勢分析。

  運輸包裝行業趨勢分析,我國運輸包裝使用量亦持續增長,運輸包裝行業分析預測,到2020年,我國運輸包裝消耗量將達到快遞運單1,002.5 億份、編織袋146.6億條、塑膠袋400.0億個、封套150.0億個、包裝箱480.0億個、膠帶820.0億米、緩衝物144.0億個。如下:

  2014至2020年主要類別運輸包裝用量


  許多包裝設備提供商、運輸包裝企業將提升包裝技術及其專業化水平列入了企業發展規劃。隨著製造業加快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特別是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促進了企業經營模式的變化,訂單碎片化導致物流快遞化,使運輸包裝這個細分領域既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會。現從三大方向來分析運輸包裝行業趨勢。

  第一,全新的材料。

  當前,環境問題日趨重要,資源能源更趨緊張,構築循環經濟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和迫切任務,並成為各行各業發展及人類活動的準則。因此,目前可降解材料成為包裝行業關注的熱點。運輸包裝行業趨勢分析,可降解包裝材料是指在特定時間內造成性能損失的特定環境下,其化學結構發生變化的一種材料。可降解塑料既具有傳統塑料的功能和特性,又可以在完成使用壽命之後,通過陽光中紫外線的作用或者是大氣、土壤及水中的微生物作用,在自然環境中分裂降解和還原,最終以無毒形式重新進人生態環境,回歸大自然。可降解塑料主要分為合成光降解塑料、添加光敏劑的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以及多種降解塑料複合在一起的多功能降解塑料。

  第二,全新的模式。

  傳統的包裝產品製造企業和包裝服務商僅僅從產品的角度考慮問題,只是將包裝視為物流鏈條的一項配套服務來討論,很少主動研究物流系統與包裝系統之間相互協調的問題。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競爭也悄然發生變化,逐漸由過去傳統的企業之間的競爭向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轉變。運輸包裝行業趨勢分析,在整個供應鏈中,包裝作為重要的商品貫穿於其中,並且對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成本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需要,運輸包裝企業正積極轉變觀念,從產品提供者的角色積極向物流服務型企業靠攏。

  第三,全新的理念。

  在包裝領域,現在最熱門的兩個理念:一個是「以人為本」的理念,主要應用了最新的人機工程學的成果;另一個是包裝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運輸包裝行業趨勢分析,人機工程學應用到物流包裝領域,要求運輸包裝應首先滿足人的要求。主要包括:

  l)安全要求

  運輸包裝必須保證在物流全過程中不會對人或環境造成任何危害,尤其是對危險物品的包裝,一定要採取嚴格的防範措施,避免因包裝破損、老化、撒漏等造成對人的危害或對環境的污染。

  2)適宜的勞動強度

  在物流運作過程中,要考慮勞動者的勞動強度和保護身體健康的要求。根據人機工程學的研究,物流包裝要促進人力搬運的合理化;因此,採用人工裝卸作業時,其包裝重量必須限制在人的允許能力之下;包裝的外形尺寸必須適合人工作業。

  3)運輸包裝方便化要求

  方便功能是包裝本身所應具有的,而物流中的配送、流通加工等環節對包裝方便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分裝、包裝的開啟和再封合包裝都要求簡便易行。

  傳統的運輸包裝企業以生產和運輸為主。近年來下遊客戶逐步將包裝物設計、配送等業務外包,從而對運輸包裝企業的一體化和綜合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輸包裝行業趨勢分析,在此背景下,部分企業開始為客戶提供包括設計-生產-物流在內的綜合服務,以提高客戶滿意度。此外,部分客戶引入傳媒概念,在包裝物上實行廣告定向投放,從而開闢了新的贏利點。

更多運輸包裝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運輸包裝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