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國保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03萬億元,同比去年增速降低了1.48%;保險行業原保險賠付支出達1.12萬億元,同比增長6.3%;預計在市場利率維持高位震盪的背景下,今年保險業發展有望維持相對穩定,以下是保險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在當前的社會人口年齡分布結構中,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已經達到10.8%,屬於標準的老年型社會。2015年,我國開始著手進行養老金改革,針對前兩大支柱先後推出了《基本養老保險金投資管理辦法》和《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同時積極推進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體系的建立,力圖通過引入商業養老保險來扭轉日趨嚴峻的養老形勢。同時,健康險的稅收優惠政策落地也預示著接下來的商業養老保險的稅延優惠政策已經蓄勢待發,保險行業將在政策紅利催動下站上騰飛的風口。
2018年1月,保監會發布保險業2017年全年行業發展數據。保險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數據顯示,去年保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66萬億元,同比增長18.16%。其中,財產險公司和人身險公司分別增長13.76%和20.04%;賠付支出1.12萬億元,同比增長6.35%,產品保障功能凸顯。期末行業保險代理人數達806.94萬人,較年初增長22.77%。
經濟較發達或人口較多的省市,乃兵家必爭之地,保險業競爭異常激烈。根據保監會公布的數據,2017年,總保費(含財產保險、壽險、意外險、健康險)居前的五大地區依次為江蘇、廣東、山東、河南、北京,這些也是僅有的五個全年總保費達到0.2萬億的地區,其中江蘇、廣東分別以0.34、0.33萬億元遙遙領先。
我國保險業著力防範化解風險,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行業社會影響力持續擴大。保險行業分析指出,2016年,保險業累計賠付支出1.05萬億元,同比增長21.2%。到2017年,保險行業原保險賠付支出達1.12萬億元,同比增長6.3%。
2018年開門紅前3月,我國保險行業實現保費收入3090億元,同比-11.2%。保費增長遇冷不及預期,出現了歷年來首次保費的負增長,新單增速驟降,行業整體承壓。四家上市險企新單保費情況也稍顯嚴峻,分別實現新單保費:706億元(國壽)、201億元(太保)、666億元(平安)、73億元(新華),同比增速分別為:-41.7%、-28.2%、-11.6%、-46.2%。
但保險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認為,我國保險相比國際平均水平存在翻番空間。2003年我國保費深度為301.19元/人/每年,約合36.39美元,2018年為2258.00元/人/每年,約合339.94美元,年均增速高達18.75%。但仍低於2017年亞洲及全球均值水平,更低於國際發達地區,如低於北美、西歐、日本和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在保險深度方面,2003年為2.84%,2018年為4.16%,年均增速為2.98%,但仍低於2017年全球、亞洲均值水平,與北美、西歐及日本和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差距更大,存在提升空間較大。同時,《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2014)及《保險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5)都明確提出到2020年保費密度與深度目標分別為3500元及5%左右。
總的來說,我國保險業總體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在促進保險產品回歸保障主業的思路指引下,監管層在2018年又出台了健康險稅收優惠政策,並在2019年7月1日由試點地區向全國鋪開,預計當前乃至未來十年的人口結構支撐著健康保險和養老保險強勁的需求。以上便是保險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保險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保險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