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作為經濟活動最後一個環節,一直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國央行發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也就是擁有第三方支付許可證的企業僅有240多家,以下是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支付是網際網路企業向金融領域滲透的突破點。我國非銀支付自2013年起快速發展,這一年亦被稱作網際網路金融元年。第三方支付行業分析指出,自此,各類支付機構應運而生,支付的介質、渠道和技術迅速變革,支付應用場景不斷豐富,用戶體驗大幅提升,交易規模快速增長。
我國僅食雜店、便利店、菸酒店等零售小店的規模在中國就有660萬家,2018年銷售額高達2.3萬億元。在二維碼、智能POS等支付工具的推動作用下,這些小店的銷售額均有可能被納入第三方支付的業務版圖。廣闊的市場前景,使絕大部分支付公司,都轉向線下業務,現從三方面分析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趨勢:
在移動支付的市場商,支付寶與財付通的交易市場份額占比94.1%,支付寶市場份額占比為63.1%,微信支付和 QQ 錢包為代表的財付通則占有 40.3%,比支付寶低十幾個百分點。報告還顯示,65.4% 的移動支付用戶偏好使用支付寶進行線下支付,32.3% 用戶偏好微信支付,用戶使用第三方移動支付場景主要為超市、餐館、購物商場和便利店。
我國第三方支付企業主要位於華東地區和華北地區,占比分別為38.24%和25.63%;其次是華南地區,占比為18.49%。綜合看來,這三個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較發達的地區,電子商務發展較快,在線支付較活躍。
我國經濟結構正在從舊經濟(鋼鐵煤炭建材等)轉移到新經濟(科技金融消費等),從重資產產業為主、債務驅動型模式轉向輕資產產業為主、內生增長型模式。政策上則加強了對資金「脫虛向實」的引導,將「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經濟新動能」 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引導持續深入推進經濟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政策,其中,銀行業在過去一年間「去槓桿化」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目前,我國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共247家,其中預付卡發行與受理占比最高,但是市場價值尚待開發。儘管進入移動時代,網際網路支付依舊相當於基礎設施,因此牌照數量相對也比較多,以上便是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趨勢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第三方支付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第三方支付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