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類醫美項目占比約為30%-40%;非手術類醫美項目占比約為60%-70%。中國消費者受國際醫美新潮流影響,醫美消費意識逐漸覺醒。以下對醫美發展趨勢分析。
中國醫療美容市場競爭格局呈現高度分散狀態,中小型民營醫美機構處於主導地位,占比超過50%;大型連鎖美容企業市占率僅為10%左右,行業集中度較低。此外,伴隨成本的提升,醫美機構經營者也多選擇開設中小型機構,以應對快速變化的消費者,因此,近幾年醫美市場分散度會進一步提升。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政策研究室主任曲曉光介紹,90後現已成為醫美消費的主力軍,平均第一次整形時間已經從28歲下降到22歲,微整形市場日趨年輕化。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女性對男性的欣賞也發生了變化,從傳統的「有經濟實力」「工作能力強」「有上進心」增加至對外表的欣賞,越來越多的男性也通過醫美服務來提高顏值,國內醫療美容迅速走向產業化。現從三大方向來分析醫美發展趨勢。
醫美發展趨勢分析,作為新興朝陽產業,醫美行業的發展潛力吸引了多方資本,許多投資者都瞄準了醫美行業,包括礦產、煤炭和國家隊在內的多方資本已經介入醫美市場,必然還會有其他資本進入該行業。他們帶來新的理念、思維和管理都將對市場形成衝擊,市場洗牌在所難免。
目標群體的擴大首先體現在年齡上:年齡段變寬。以往醫美行業的客戶群體主要是35歲到45歲的消費者,而現在醫美行業的主要顧客在20歲到55歲之間,有些美容院甚至有70歲的老顧客。其次,還體現在性別上:主要顧客仍是女性,但男性顧客明顯增多。
傳統的醫療整形多是單項整形,並且僅僅是整形。而現在的醫美機構更傾向於為顧客量身訂製專屬方案。醫美發展趨勢分析,這種私人訂製模式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為顧客量身打造一套包含多個項目的整形美容套餐,使整形美容的效果更好,更自然。也就是說,傳統整形只是對局部進行調整,而私人訂製的套餐式服務則是基於整體效果的考量。
在醫美普及化、醫美消費趨向年輕化的同時,顏值經濟之下的醫美行業似乎沒有那麼「美」。曲曉光主任指出,醫美行業存在灰色地帶,很多問題都來源於此,但最終「背鍋」的卻是正規的醫美機構。求美者要「敢美」更要「知美」,通過專業途徑了解醫學美容常識,能夠正確區分醫學美容和生活美容、醫學美容產品與化妝品的不同;選擇醫美項目要做到「三正」規範,即去正規的美容機構,找正規的醫護人員,選擇正規的醫學美容產品,實現自我顏值的提升。
更多醫美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美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