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醫藥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疾病譜的變化,癌症已成為我國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數據顯示,晚期癌症患者的癌性疼痛發病率高達60%80%,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這一背景下,開發新的治療藥物和優化癌痛管理技術成為醫藥行業的重要任務。2025年,隨著對癌痛管理的關注不斷升溫,推廣慢性癌痛患者自控鎮痛技術(PCA)將成為提升癌症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方向。
疼痛是繼呼吸、脈搏、體溫、血壓之後的「第五大生命體徵」,在癌症患者尤其晚期患者中極為普遍。然而,當前癌痛治療面臨多重挑戰。口服阿片類藥物難以滿足晚期癌痛患者的鎮痛需求,而通過改變藥物使用途徑、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鎮痛效果、減輕不良反應已被國際國內權威指南和共識認可。
對於口服藥物效果不佳、不耐受或無口服能力以及難治性癌痛、終末期患者,PCA技術優勢顯著,尤其在居家鎮痛方面意義重大。這一技術不僅能提高癌痛治療效果,還能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止痛藥物的使用量和相應經濟開支。
儘管PCA技術在癌痛管理中具有顯著優勢,但其在國內的推廣仍面臨諸多障礙。首先,當前僅「術後鎮痛泵」收費項目且僅限麻醉科術後鎮痛收費,慢性癌痛患者所在的腫瘤科、內科及安寧療護病房,以及居家鎮痛患者無法收費,這嚴重影響了醫護積極性,阻礙了居家鎮痛、安寧療護的推進。
其次,2018年發布的《癌症疼痛診療規範》未納入PCA技術及新型藥物,院外管理細則缺失,導致醫院不敢讓患者外帶鎮痛設備,限制了PCA技術在癌痛治療中的應用。因此,優化醫療收費體系和更新診療規範成為推廣PCA技術的關鍵。
為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兩項核心建議:
1. 優化醫療收費體系:將「術後鎮痛泵」更名為「患者自控鎮痛術」,設置收費項目,取消僅限麻醉科收費的限制,使其適用於收治慢性癌痛的科室及慢性癌痛患者居家鎮痛。參考浙江省經驗按「次」收費,並規定3天內不得重複收費,合理體現醫護勞動價值。
2. 更新診療規範:由國家衛健委牽頭更新《癌症疼痛診療規範》,明確PCA技術適用範圍及院外管理細則,消除醫院對患者外帶鎮痛泵的顧慮,推動PCA技術在癌痛治療中的廣泛應用。
推廣PCA技術不僅能提高癌痛治療效果,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止痛藥物的使用量和相應經濟開支,符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標。通過優化醫療收費體系和更新診療規範,將為癌症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助力實現「健康中國2030」目標。
總結
2025年醫藥發展趨勢中,癌痛管理成為重要議題。推廣慢性癌痛患者自控鎮痛技術(PCA)不僅有助於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也為醫藥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優化醫療收費體系和更新診療規範,將推動PCA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癌症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更多醫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