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醫藥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2024年度財報披露中展現出顯著的行業分化特徵。證券時報數據顯示,截至4月9日,已有37家上市公司發布全年業績報告,其中16家公司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而營業收入同步增長的企業達21家。值得關注的是,第一醫藥等12家企業實現了淨利潤與營收雙增的良好表現,為行業復甦注入信心。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醫藥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披露年報的37家企業中,第一醫藥以82.65%的淨利潤增速位居首位,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達5.26%,成為醫藥領域增長動能強勁的典型代表。國藥航(001391)緊隨其後,淨利潤增幅達69.34%,營收增長37.97%,展現了醫療物資流通環節的強大韌性。此外,雲鼎科技、開普檢測等多家企業均在醫藥研發服務或醫療器械領域實現突破性增長,印證了行業創新投入的持續回報效應。
儘管部分頭部企業表現亮眼,仍有12家企業面臨淨利潤與營收同步下滑的壓力。大湖股份淨利潤同比減少達66.69%,宇環數控等企業也遭遇經營困境。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反映出醫藥行業正在經歷深度調整:一方面創新藥研發、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等領域加速集中;另一方面傳統中藥加工、低端耗材製造正面臨產能過剩與價格競爭的雙重挑戰。
從數據看,淨利潤增幅超30%的企業普遍具有顯著的研發投入特徵。如中科藍訊(688332)在醫療電子晶片領域實現營收25.72%的增長,新風光(688663)通過智能醫療設備研髮帶動業績提升12.75%。這些案例表明,在醫保控費與集采常態化背景下,醫藥企業唯有持續加大核心技術投入,才能在細分市場中建立競爭優勢。
終端消費需求回暖成為行業增長的重要支撐點。第一醫藥作為零售端代表,其19.26億元的營收規模較上年擴大5%以上;而廣州港(601228)醫療物資物流量同比增長6.66%,側面印證了醫藥流通環節的需求韌性。這種消費側與產業端的雙向互動,為醫藥全產業鏈復甦提供了持續動能。
總結來看,2024年醫藥行業在政策調控與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下呈現明顯分層態勢:具備技術創新能力、精準把握市場趨勢的企業實現逆勢增長,而依賴傳統模式運作的企業面臨轉型壓力。隨著國家對生物醫藥產業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居民健康消費意識的提升,預計2025年醫藥行業將加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結構性機遇將持續湧現。
更多醫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