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2018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超1148億美元

2018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超1148億美元

2019-01-01 09:14:42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3月19日,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布數據稱,2018年,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總額達1148.51億美元,而就在2018年,中國醫藥進口首次出現負增長。對於2019年的進出口形勢,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預判,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緩和,中國醫藥進口量將回歸穩步增長的態勢,但製劑進口價格有可能繼續下降。

  出口維持高增速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同比下降1.56%。其中,出口644.22億美元,增長5.96%,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速,進口504.29億美元,同比下降9.75%,對外貿易順差139.93億美元。

  數據顯示,2018年,中藥類出口金額39.09億美元,同比增長7.39%。出口均價同比增長16.69%,帶動了中藥類出口額增長。從中藥出口分類看,占比超過50%的植物提取物表現最為活躍,出口額23.68億美元,同比增長17.79%。中成藥次之,出口額2.64億美元,同比增長5.51%,中藥材及飲片出口價格增長幅度較小,僅為1.98%,但出口數量下降明顯,降幅達11.25%。尤其是中藥材及飲片的傳統市場東南亞持續低迷是造成中藥材及飲片連續兩年負增長的主要原因。

  西藥類產品方面,2018年出口額達368.83億美元,增長4.03%。其中,原料藥出口300.48億美元,同比增長3.20%。對美國、歐盟、印度等主要市場分別增長8.87%、3.56%、1.71%,增速有所放緩。相比2017年,主要原因是原料藥企業產能供應雖相對充足,但外需疲軟,原料藥出口增長受到限制。

  此外,製劑出口達41.00億美元,同比增長18.64%。表現在規範市場增長強勁,歐盟、澳大利亞、美國位居規範市場三甲,分別為12.07、4.22、3.87億美元。近兩年,出口至歐盟市場的製劑增長迅猛,2017年增幅53.51%;201 8年增幅再創新高,達到80.30%,出口額激增12.07億美元。

  2018年醫療器械的出口方面則延續平穩增長態勢,出口金額達236.30億美元,同比增長8.88%。其中,醫用敷料、一次性耗材、診斷與治療設備、保健康復設備、牙科設備均實現穩步增長,分別增長7.48%、9.14%、7.18%、10.79%、18.50%。整體來講,我國醫療器械對外貿易發展增長的協調性不斷提升,貿易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持續改善,新動能不斷積聚。

  醫藥進口首次出現負增長

  而2018年,幾乎是近些年來醫藥進口首次出現負增長。2018年醫藥類產品進口額504.29億美元,同比下降9.75%。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人士分析,下降的主要因素是西藥類產品,尤其是西藥製劑和生化藥的進口額大幅下滑造成,位居中國進口醫藥產品之首的西藥製劑下降24.05%,進口額130.30億美元;位居進口第四位的生化藥下降41.21%,進口額47.53億美元。

  雖然進口額大幅下降,但進口數量變化不大,數據顯示,2018年,生化藥進口量僅下降7.67%,西藥製劑進口量不降反增,增幅1.75%。2018年,17種抗癌藥大幅降價並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一致性評價以及「4+7集采」等一系列政策加速企業競爭,進而導致進口藥品價格下降。數據顯示,西藥製劑進口均價同比下降25.36%,生化藥進口均價同比下降36.32%。

  事實上,多年來,中國醫藥進口持續增長。而對於2018年出現了首次反轉的情況,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人士認為,進口藥價下調是醫藥進口負增長的主要原因。而進口藥價的下調與2018年國內醫藥行業的熱門話題「一致性評價和4+7集采政策」息息相關。

  該人士還認為,海外原研藥企若想保有一定量的中國市場,進口藥價勢必會維持較低的水平,甚至進一步下調。從一組最新數據中便可初見端倪:今年3月5日,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發布通知,部分「4+7採購」未選中品種的協議採購價得到下調,諾華原研品種甲磺酸伊馬替尼片(100mg*60片/盒,PVC-鋁泡罩包裝)榜上有名;3月4日,浙江藥械採購中心發布通知,禮來的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聯動採購價格主動下調。

  2019或將回歸進口增速

  製劑出口已成近年來中國藥企「走出去」的重要標誌之一。數據顯示,2018年,我製劑出口發達市場23.72億美元,同比增長38.39%。歐、美、日等規範市場的增長均十分顯著,增幅分別為80.30%、24.62%、27.49%。製劑出口放量增長非一日之功,得益於我醫藥企業的長期耕耘,華海藥業、天道醫藥、恆瑞醫藥、齊魯製藥、人福普克等製劑先導企業繼續領跑製劑發達市場的出口。

  2018年,中國企業的ANDA獲批數量再創歷史新高,共獲得71個ANDA批准,其中16個為暫時性批准。廣東東陽光、華海藥業、人福醫藥獲批數量最多,分別為12、11、6個(不同規格的ANDA批按一個計算)。截至2018年底,我國企業共有455個有效批准文號(不含暫時性批准文號),囊括不同企業的近200個產品。

  另據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醫藥進出口總額235.49億美元,同比增長6.72%;而2018年中國對全球醫藥外貿增速為-1.56%。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醫藥外貿較全球其他市場更為活躍。

  出口方面,2018年,中國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醫藥產品總金額為183.83億美元,同比增長4.90%。進口方面,近兩年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醫藥產品更是達到了兩位數的增長速度。2018年,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醫藥產品51.66億美元,同比增長18.11%。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仿製藥生產國,全國4300餘家原料藥和製劑生產企業中,90%以上是仿製藥企業;由於多種原因所致,仿製藥企質量水平參差不齊。而目前如火如荼的一致性評價,正是對中仿製藥行業的一次大洗牌。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人士認為,這可以說中國醫藥行業正處於仿創轉折點的關鍵期。醫藥產品出口結構的優化,發達市場的出口占比不斷提高,也說明中國醫藥企業在逐漸提升自身實力,逐漸從仿創向自主創新過渡。

  而中國市場醫療消費升級需求的快速增長,海外科學家的歸國創業,資本的大力助推等多方面動力都在促使中國醫藥行業由仿製向創新轉型。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方面認為,這幾年,隨著國內企業國際化的步伐在加快,並在向高端化發展,引發了越來越多國家的牴觸。過去中國醫藥企業遭遇的貿易摩擦主要局限在具體產品等個案上,受影響的多是個別行業或企業,整體出口競爭優勢基本未受挑戰。而2018年,貿易摩擦領域由原來的摩擦個案向體制機制滲透的現象加劇。

  2018年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中美貿易戰。從4月開始,美國先後三次宣布對中國出口美國的約2000億美元的產品加征關稅。經過醫保商會和有關醫藥企業的共同努力,目前美方最終實施的徵稅清單已經排除原料藥和製劑產品,僅保留27個醫療器械類產品,大部分為核磁共振、CT、超聲、直線加速器、心臟起搏器等先進醫療設備。

  此外,2018年,中國出口的醫藥產品遭遇來自印度和美國的反傾銷、337調查等貿易摩擦案件8件次,涉及糖化甜菊糖苷、甘氨酸、撲熱息痛、血膽固醇測試儀等產品。每當案件發生時,商會都在第一時間發布相關案件信息,及時組織應對,並就重點案件開展應訴協調,牽頭進行行業無損害抗辯工作,準備相關抗辯意見和聽證會陳述材料,與企業一起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在2018年國際形勢的大背景下,預期2019年中國醫藥出口形勢,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人士分析,醫藥出口穩步增長的趨勢將會延續下去;製劑進口價格雖然有可能繼續下降或維持現有水平,但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緩和,以及進口博覽會的引領帶動,中國醫藥進口量將會呈現回歸穩步增長態勢,醫藥進口金額將逐漸恢復正向增長。

  同時,中國醫藥企業在國際註冊認證、研發、國際市場營銷、全球範圍內的資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將繼續提高。但處於仿創轉折點的醫藥企業必將在不久的將來再次發生「質變」,醫藥出口產品格局和市場格局也將發生深層次變化。

更多醫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