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下滑 合規銷售意識有待增強

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下滑 合規銷售意識有待增強

2020-01-01 09:19:32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銀行理財量價齊跌的背後,是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開放式轉型正持續深入。在理財產品轉型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正面臨發行量和收益率持續走低的現狀。

  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下滑

  2020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出現明顯下滑。普益標準理財季報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下降明顯。本季343家銀行共發行了21348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淨值型產品),發行銀行減少17家,產品發行量減少1060款。

  分銀行類型來看,除了城商行、外資行發行量小幅增加外,其他類型銀行發行量均有所下降。國有銀行發行量降幅最大,減少735隻,發行量占比環比下降2.34個百分點;其次是農村金融機構,減少526隻,發行量占比環比下降1.25個百分點;股份行發行數量環比下降最少,減少122隻,發行量占比環比增加0.16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較低,但開放式理財產品發行量增多。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三季度,面向個人投資者的存續的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共579151款。其中,全開放式產品數量為489736款,較上期增加23437款。

  發行量下降的同時,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數據顯示,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76%,較上期減少0.06百分點。從地域上看,該月有27個省份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和30個省份的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均出現環比下降。

  相比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開放式預期型產品的收益率較高一些。其中半開放式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明顯高於全開放式理財產品,其收益率均在3.70%以上,股份制商業銀行收益率達4.03%。

  針對銀行理財產品量價齊跌的現象,高級研究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稱,在內因方面,當前銀行理財正處於轉型關鍵期,理財子公司亟待設立,存量產品亟待整改,都對銀行「除舊迎新」提出了較高要求。在外因方面,資本市場回暖,股市「巨無霸」相繼出現,給市場資金帶來了虹吸效應。解決現有問題的關鍵還是在內因方面,應加強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投研與創新,在獲客方面加大力度,並加強線上化渠道的建設力度。

  「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豐富產品線,需要銀行有強大的投研能力、策略組合能力以及產品運營能力。」徐承遠認為,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數量增多,其日益完善的產品線或許能改善「量價齊跌」局面。一方面,從資產配置角度,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固收、混合類產品中,加大了中高風險資產的配置比例;另一方面,從具體策略角度,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久期、風險等級、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比例、業績比較基準等也更加靈活。

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下滑

  合規銷售意識有待增強

  根據相關規定,淨值化轉型對銀行在產品的風險評定、對產品投資信息的披露、對客戶的風險測評方面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也更強調銀行要在產品營銷話術、推廣手段等方面守住合法合規的底線。但是在理財產品銷售時,理財經理是否真的是從投資者的適當性角度去推介產品還要打一個「問號」。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部分銀行理財經理在向客戶推薦理財產品時,並沒有從淨值型產品的特徵和風險等級角度向客戶進行介紹,對於產品的風險,銀行工作人員要麼是客戶不問便不提,要麼是籠統帶過,只更多強調「最高預期收益」。雖然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中有風險提示,但風險條款往往繁雜生澀,並不利於在客戶理解的基礎上理性地進行投資決策。

  在某城商行支行網點,記者發現,該行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很小,一直在業績比較基準上下小幅波動。對此,客戶經理為了銷售產品,拿「業績比較基準」當預期收益,在向客戶介紹產品時,出現「一般都能達到最高收益」等詞語,在銷售過程中埋下了合規隱患。

  「看不懂理財說明書也聽不懂理財經理所說。」大部分投資者向記者反映,理財產品說明書難懂固然與其專業性強有關,但是銀行專業人士對客戶並沒有起到專業輔導的作用。此外,很多人對於理財產品說明書,更是棄之不顧。

  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位投資者。該投資者告訴記者,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波動太大,風險較大。而且說明書上的條款太複雜,更有一系列複雜的計算公式讓她直言「看不懂收益究竟是多少」。

  據記者了解,各家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都是極長的篇幅,內容多達十幾項,分別從產品概述、產品風險等級、理財產品條款、附錄、風險揭示書等方面介紹,而且都是與投資者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內容,不過,其中涉及大量專業性名詞,諸如「久期」「回撤」等等。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簽署多種文件,投資者若想在通常簽訂協議的幾分鐘內看完,並且看明白,絕非易事。

  「未來投資者應該更多以產品的風險等級來判斷產品的風險,而不是以淨值型來做判斷。淨值型理財產品更加考驗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投資者可能面臨零收益或負收益(即本金損失)的情況,因此要計算好收益和相關費用。」銀行業內人士表示,要關注產品風險等級,了解具體資金投向,並且看清楚產品說明書,潛在的風險和可能發生的虧損會被隱藏在小字號的說明文字里。在購買後,要定期關注產品的資產配置和淨值變化情況,在獲取最大化收益的同時,防範潛在投資風險。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