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動力電池裝機市場數據預計2022年達299GWh,政策推動動力電池市場快速發展。更多企業選擇使用梯次電池,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鏈才能暢通,政策將會推動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更加合法、合規。
2022年以來,動力電池企業加快布局儲能產業,百億級投資項目不斷出現。儲能是新型電力系統不可或缺的要素,動力電池行業迎來發展機遇期。
2022年以來,動力電池企業投資儲能的熱潮延續。以億緯鋰能為例,公司2021年就開始瞄準儲能領域。公司2021年11月4日公告顯示,公司及其子公司計劃在荊門市掇刀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5.21億元,建設年產152.61GWh的荊門動力儲能電池產業園項目。2018-2023年中國動力電池行業細分市場研究及重點企業深度調查分析報告指出,2022年以來,億緯鋰能進一步加快投資步伐。3月10日,公司宣布,擬在荊門高新區投資建設20GWh方形磷酸鐵鋰電池和48GWh動力儲能電池生產線及輔助設施項目;公司4月27日宣布,擬分兩期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投資建設年產50GWh動力儲能電池生產基地和成都研究院。
寧德時代進一步加快擴產步伐。4月22日,公司公告稱,擬在福建省廈門市投資建設廈門時代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項目,打造動力電池系統及儲能系統生產線,項目總投資不超過130億元。
動力電池市場的黑馬中創新航不甘落後。在5月11日召開的湖北省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對接會上,中創新航與武漢經開區就武漢基地30GWh動力及儲能電池擴產項目簽約,總投資120億元。儲能業務逐漸成為一些動力電池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以寧德時代為例,公司2021年營收達1303.56億元,同比增長159.06%。其中,儲能系統營收達136.2億元,同比增長601.01%,增速遠超整體營收增速,同時占總營收的比重提升至10.45%。
拆解再生是我國廢舊動力電池再利用的主要處理方式之一。動力電池從2020年起逐步進入規模化報廢期,回收行業隨之起步。同時,鈷、鋰、鎳等原材料金屬價格近兩年大幅上漲,使得電池回收行業經濟效益顯著提升。國家能源署做出預測,未來10年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規模將會達到1648億元。
廣闊的市場空間、千億元蛋糕的誘惑下,格林美、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大小巨頭加速入場,特斯拉、吉利等越來越多「資金雄厚」的玩家也趕赴而來。長江證券發布的研報顯示,2021年,我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新增註冊企業數量達1.07萬家,原本冷清的動力電池回收賽道一下子變得擁擠不堪。
2018年以來,工信部累計公布了三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的企業,也就是行業俗稱的「白名單」企業,合計僅47家。而據天眼查數據顯示,電池回收相關企業註冊資本在200萬元以下的占46.5%。也就是說,新湧入的企業絕大多數是小作坊式企業。
萬家企業「搶破爛」導致競爭白熱化,廢舊動力電池搶購成風,甚至出現價格倒掛現象。同時,很多小作坊缺乏環保意識和污染處理能力,無序競爭和環保隱患等問題凸顯。業內人士呼籲,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亟須告別野蠻生長,促進其規範發展尤為緊迫。
當前,我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回收標準和回收技術還比較落後。截至目前,國內僅發布10餘項國家標準、14項行業標準,需要積極推進面向各環節細分領域的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拿出統一的電池性能及價值的衡量標準。同時,建立動力電池回收企業資質認定標準,提高行業准入門檻,增加回收拆解方面的技術規範與要求。
此外,加強動力電池回收監管流程,解決具備資質的正規渠道沒有貨源,而手握大量貨源的非正規渠道卻不具備資質這一突出問題。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的前景可觀,但並不是一塊容易「啃」的蛋糕,無序競爭難題亟待破解,產業鏈距離完善相差甚遠。環保投入大、運營成本高、回報周期長、技術等一道道難題,考驗著每一個進入賽道的企業。
動力電池擴產新一階段上升期已到來,回收是解決動力電池供給矛盾的有效途徑。2022年為了做好二手回收動力電池市場工作,政策的落地實施對動力電池行業的生態環境和社會安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利於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
以上就是動力電池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更多動力電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動力電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