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2023年托老所市場分析:我國托老所市場陷盈利瓶頸

2023年托老所市場分析:我國托老所市場陷盈利瓶頸

2023-03-29 11:09:20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托老所市場多方面轉好,托老所行業服務發展前景可觀。當前,憑藉價格實惠和多年攢下的好口碑,再加上政府提供的運營補貼,托老所仍有微利。

  2023年托老所市場保持穩健增長

  托老所市場正在不斷增長和發展。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托老所行業的市場需求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托老所也在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和提供更多的服務項目,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托老所市場的前景看好,將持續保持穩健增長。

  時下,托老所模式在日本非常火爆,老人白天上托老所接受照顧,晚上回家感受家庭溫暖的養老模式成為主流。事實上,近年來日本政府力推託老所模式。2016年時,東京托老所數量就已經超過2000家。知情人士透露,如今,像這種托老所全日本或已超過4.3萬間,而且還在繼續增加中。

  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預計「十四五」時期這一數字突破3億,中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面對「銀髮潮」,中國各地正在不斷探索推廣「一刻鐘」養老服務圈模式。2022-2027年全球及中國托老所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根據中國老年學學會養老與護理專業委員會對北京地區的調查,超過55.60%的調查對象考慮在一定的條件下或長期或短期居住在托老所。因此,隨著觀念的變化,對托老所的需求將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受傳統觀念以及經濟因素影響,我國超過9成的老人仍傾向於在家養老,眼下北京朝陽區就有70個。

2023年托老所市場分析:我國托老所市場陷盈利瓶頸

  巨大市場吸引各類資本入駐,2019年上半年,投身養老企業的上市公司已超過80家,其中大部分企業都投身托老所業務,占據比例39.0%,萬科、保利、遠洋和復星等大型上市地產企業也均紛紛投入托老所市場,發展自己的養老業務。其中有部分業務拓展到金融保險,試圖開展「保險+養老」的運營模式,這些企業包括合眾人壽和泰康保險等大型保險公司。

  我國托老所市場陷盈利瓶頸

  目前全球托老所市場規模約為1,40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增長至2,100億美元。其中,美國托老所市場規模最大,約占全球市場的50%。隨著老齡化加劇和人口結構變化,托老所市場將持續增長。我國多地針對養老模式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高達9成左右的老人,還是願意在家養老。依照我國提出的「9073」養老整體規劃,就是9成老人採取居家養老模式,7%的老人在社區,3%在養老院集中養老的結構。

  這個居家養老,並不是傳統概念的兒女照料或是老兩口互相依靠,而是以家庭為核心,通過社區服務、專業服務人員上門照料等方式參與。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大力發展以社區為依託的日間照料中心,提供老年餐桌、日間照料等服務,打造地區的「無圍牆養老院」,探索居家養老的新模式。聽起來,這些托老所,確實是一種比較不錯的養老模式。雖然大部分老人都很歡迎這種模式,居家養老機構也能獲得一部分政府補貼,但記者調查發現,盈利困難阻礙著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

  不管叫托老所也好,日間照料中心也罷,一般都採取政府興建,委託公司經營的方式。調查顯示,我國超三成的養老機構目前都處於虧損狀態。居家養老仍是個相對年輕的概念,但盈利困難的烏雲還是毫無意外的籠罩到了這類機構上。其實居家養老是社區服務中的一環。當下整個社區服務系統仍在發展過程中,就單要求一個托老所能承擔包括醫療衛生等多種服務內容,也並不現實。

  國外托老所產業服務鏈較長,國內托老所行業發展還需要過程。當下,為了化解托老所服務供需的巨大矛盾,就必須將托老所服務需求通過市場化方式解決,實現托老所服務的產業化運營。西方已開發國家解決人口老齡化的經驗表明要不斷推動托老所服務的產業化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

更多托老所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托老所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