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局勢持續變化的背景下,糧食行業的發展態勢備受矚目。糧食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關鍵基石,不僅關乎國家的經濟穩定,更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息息相關。俄烏衝突的爆發,給全球糧食市場帶來了巨大衝擊,我國糧食安全也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深入剖析當下糧食安全的現狀與挑戰,探尋有效的應對策略,對保障我國糧食穩定供應,推動糧食行業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糧食是民生之本,穩定的糧食供應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2021 年,我國 GDP 達 114.4 萬億元人民幣,占全球總 GDP 的 18% 以上,實際 GDP 增長率達 8.1%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如此高水平的經濟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糧食安全保障。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著重強調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嚴守 18 億畝耕地紅線。糧食作為應對各種風險的重要物質基礎,對國家經濟的穩定運行起著關鍵作用。
資源安全在國家安全中處於基礎地位,而糧食安全則是資源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美貿易爭端、新冠疫情、俄烏衝突等事件,嚴重破壞了全球資源一體化的國際供應鏈。《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糧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俄烏衝突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全方位制裁,糧食成為雙方較量的新領域,玉米、小麥等農產品價格飆升至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點。糧食作為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必備物質資料,其安全直接關係到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
生物安全已被納入我國國家安全體系,而糧食安全受生物技術和自然病菌影響較大。從玉米瘤黑粉病、小麥鏽病到非洲豬瘟等農業病害,時刻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因此,農業領域的研究成為生物安全關注的重點,保障糧食安全對維護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 年我國糧食產量突破 68285 萬噸,較 2020 年增長 2%。其中,夏收糧食產量 14596 萬噸,秋糧產量 50888 萬噸,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 2.17% 和 1.91%。水稻、玉米、小麥三大主糧產量分別為 21284 萬噸、13695 萬噸、27255 萬噸,糧食產量連續十年穩定在 6 億噸以上,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1 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達 11763 萬公頃,長期保持在較高水平。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水利設施的普及和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我國主要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顯著提高。2021 年,我國糧食公頃產量達 5805 公斤,稻穀、小麥、玉米的公頃產量分別為 7113.4 公斤、5810.6 公斤、6291.0 公斤。與 1949 年新中國成立時相比,糧食生產取得了巨大進步,不僅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也為全球消除飢餓做出了貢獻。
數據顯示,與 2013 年相比,2020 年我國居民人均糧食和食用油消費量有所下降,而蔬菜、肉禽、水產品、蛋奶類等營養豐富的食品消費量顯著增加。這表明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膳食結構得到持續改善。
根據《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通過建設新型現代化糧倉和維修舊有糧倉,我國糧庫庫容規模和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截至 2018 年,中國標準糧食倉房倉容達 6.7 億噸,簡易倉容為 2.4 億噸,合計庫容達 9.1 億噸,超過我國年度糧食消費量,且遠超國際糧食儲備標準,為糧食安全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保障。
按照國際通用的糧食安全標準,我國小麥和水稻的自給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2019 年,我國三大主糧水稻、玉米、小麥自給率大於 98%。2021 年,我國人均占有糧食 483.68 公斤,遠超國際人均 400 公斤的平均水平。
自 2014 年起,我國每年進口穀物及谷粉、小麥、稻穀和大米、大豆、食用油五項合計超過 1 億噸。2020 年,僅大豆、小麥、稻穀和大米、食用油四項進口數量就達到了 12146.13 萬噸,其中大豆進口量從 2012 年的 5838 萬噸增加到 2020 年的 10031.45 萬噸,增長幅度高達 72%,而我國 2020 年大豆產量僅 1960.18 萬噸,進口遠大於自產。此外,隨著飼料生產量的逐年增加,對大豆、玉米等飼料原料的需求也不斷上升,導致缺口進一步擴大。
我國堅持 「適度進口」 戰略,積極拓展糧食進口來源。然而,由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稟賦差異,部分農產品進口仍高度集中於少數農業大國。例如,2019 年我國稻穀、小麥、玉米、大豆的進口來源中,部分國家的占比較高,如稻穀越南、泰國、巴基斯坦三國合計占比達 63.16%,玉米進口烏克蘭占比達 84.03%。
儘管我國糧食總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單位面積產量與世界先進水平國家仍有差距。以大豆為例,2019 年我國大豆公頃產量為 1983.74 公斤,而美國大豆的公頃產量為 3189 公斤。在玉米、小麥等作物上,我國與農業已開發國家在單位產量上也存在一定差距。
2021 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雖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擁有糧食僅為 484 公斤,與美國、俄羅斯、巴西等國家相比存在差距,僅略高於印度。
2021 年,我國種子相關企業數量眾多,但註冊資本達 5000 萬以上的企業占比僅為 1.6%。國內種業前三大公司合計市場份額為 10% 左右,市場主體多、營收分散。總體而言,我國農作物種子年進口量占國內種子年度消費的 0.1%,總體種業安全有保障。然而,蔬菜類用種高度依賴國外,黃瓜、蘿蔔等蔬菜超過 80% 的種子來自進口,青花菜、洋蔥等蔬菜種子進口率更是超過 90%,且進口種子價格昂貴。
從全球範圍來看,2020 年,德國拜耳、美國科迪華等五大種業巨頭合計占世界種業份額超 50%,而我國種子企業上市公司前三名僅占據國內 10% 的市場份額。美國糧食育種技術的核心專利量達 5655 件,占世界糧食育種專利數量的 66.7%,我國以 1047 件居於第二。
2019 年,我國種業上市公司研發費用超億元的僅有一家企業,研發費用前三名企業合計為 5.5 億元。而美國孟山都一家企業研發費用就達 368.4 億元,美國科迪華、德國拜耳等世界知名種企的年度研發投入均數十倍於國內企業。巨大的研發投入差距,使得國外種企在轉基因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技術與專利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2021 年,兩國小麥合計出口量占全球小麥出口總量的 25% 以上,玉米出口量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 15%,大麥出口占全球大麥出口的 29%。2021 年,我國從烏克蘭進口玉米 823.45 萬噸,同比 2019 年增加 104%,烏克蘭是我國第二大玉米進口來源國。2022 年 4 月,我國進口玉米 221 萬噸,同比 2019 年增加三倍之多,國際玉米價格也因多種因素大幅上漲。
俄烏衝突爆發後,包括阿根廷、哈薩克斯坦等 20 多個國家相繼出台糧食出口限制政策,導致國際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小麥、玉米等價格漲幅明顯,部分糧食自給率低的國家面臨糧食短缺風險。
2021 年以來,能源價格上漲推動國際化肥價格攀升。俄羅斯是化肥出口大國,2022 年 3 月宣布暫停國內化肥出口,加上白俄羅斯出口受到影響,全球化肥價格普遍上漲。不過,我國農用氮、磷、鉀化肥進口占比僅為 19%,且進口來源較廣,目前肥料價格總體保持穩定。
俄烏衝突導致雙方的糧庫、港口等設施受損,如俄軍摧毀了烏克蘭尼古拉耶夫港糧倉等,對烏克蘭的糧食生產、儲運和出口能力造成巨大破壞,間接推動了國際糧價上漲。
美國是生物燃料生產大國,其乙醇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 53%。大量玉米被用於生產乙醇,導致全球糧食出口量減少。2022 年 4 月,美國總統拜登宣布新一輪乙醇發展規劃,預計將進一步推動世界玉米價格上漲,加劇糧食安全問題。
疫情期間,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四大糧商取得了較高的經營業績,2021 年合計營業收入達 3283.99 億美元,遠超當年全球糧食貿易總額。四大糧商憑藉在糧食生產、儲運、貿易等方面的優勢,在世界糧食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俄烏衝突進一步凸顯了其糧食霸權,通過推動糧價上漲,剝削髮展中國家。
俄烏衝突對世界能源、糧食、金融貿易體系造成巨大衝擊,疊加歐美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2022 年以來,各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持續上漲。美國、土耳其等國家的 CPI 同比增幅較高,而我國 CPI 增幅僅為 2.1%,處於全球較低水平,保障了居民消費品價格和供應的穩定。
俄烏糧食出口中斷導致國際糧價攀升,給部分貧困國家帶來沉重負擔。我國外部環境複雜,必須深刻認識到糧食安全對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極端重要性,確保糧食安全始終處於可控狀態。
面對俄烏衝突、中美貿易戰等國際事件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我國應在短期內積極調整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布局糧食進口,降低國際風險對糧食進口安全的威脅。長期來看,要堅持穀物自給戰略,通過調整糧食種植結構、加強種子科技研發等措施,構建新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我國提出 「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的新型糧食安全觀。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應根據國內實際情況,適度進口糧食,優化糧食結構,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在耕地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科技創新是實現糧食增產增收的關鍵。我國應強化制度引領,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加大對生物技術研發的投入,培養專業人才,打造國際領先的生物創新基地,推動生物科技高水平發展。
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糧食產量連續十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三大主糧穀物自給率長期維持在 96% 以上,用僅占世界 7% 左右的耕地,解決了世界 22% 人口的溫飽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國積極參與全球及區域糧食安全治理,對外提供雜交水稻種,派遣農業技術專家進行教學和培訓,加強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及相關國家的農業合作,推動實現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型糧食安全理念。
在全球糧食市場風雲變幻的2025年,我國糧食行業既面臨著諸多機遇,也遭遇著嚴峻挑戰。通過剖析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糧食進口、單位面積產量、種業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俄烏衝突帶來的新挑戰。為應對這些挑戰,我國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從認識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到處理好糧食安全領域的關鍵關係,再到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推動世界糧食安全貢獻力量。未來,我國將繼續秉持保障糧食安全的理念,不斷優化糧食產業發展策略,確保糧食供應的穩定與安全 。
更多糧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糧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