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國家醫保局對藥品追溯體系的全面升級,每盒藥品的"電子身份證"——藥品追溯碼已成為保障用藥安全的重要工具。這一系統通過唯一編碼實現藥品全流程可追溯,有效遏制假藥、回流藥及串換銷售等亂象。為幫助公眾更好利用該系統維護自身權益,以下結合最新政策與數據,梳理了醫保購藥時需特別注意的六大要點。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藥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根據國家規定,2026年1月起所有藥品必須實現追溯碼全覆蓋。當前中國已有七十萬家藥店銷售帶碼藥品,僅今年銷量就接近七百億盒。消費者應優先購買包裝上印有完整追溯碼的小藥盒,並拒絕無碼或損毀的藥品。需注意,購藥發票和支付記錄不能替代追溯碼作為身份憑證。若因特殊需求必須選擇暫未帶碼藥品(如住院拆零用藥、中藥飲片等),也建議通過正規渠道購買並保留票據。
在結算時需全程觀察售藥人員掃描目標藥品的追溯碼,防止其用其他藥品或日用品編碼替代。這一操作將直接影響國家醫保資料庫記錄,若發現銷售人員故意跳過掃碼或使用錯誤條碼,可能涉及回流藥、假藥流通風險。數據顯示,部分違規藥店常通過此類手法掩蓋二次銷售痕跡,消費者應提高警惕。
建議每次購藥後索取小票,並在2026年前手動記錄藥品追溯碼與名稱的對應信息(可拍照保存)。明年起所有售藥票據將強制標註追溯碼,但仍需定期檢查以防數據異常。這一舉措不僅能在發現問題時申請賠償,更能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
消費者可通過國家醫保局官方渠道掃描藥品追溯碼獲取銷售記錄。根據反饋結果採取相應措施:若顯示"未查詢到信息"可先觀察兩日再複查;出現非本人購買記錄或多次掃碼記錄,則可能涉及回流藥或假藥,需立即舉報並索賠。特別提醒勿使用第三方平台驗碼,其數據無法反映醫保結算真實情況。
當發現購得問題藥品時,消費者應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積極主張賠償,並向監管部門提供追溯碼證據。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通過該系統已查處多起違規案件,公眾參與舉報可加速市場淨化。
服藥完畢後建議撕毀包裝上的追溯碼,對未使用完的藥品應分散丟棄至有害垃圾箱。切勿將藥盒轉售給非法商販,否則可能面臨醫保權益受損甚至法律責任。個人行為規範是構建安全用藥環境的重要一環。
總結來看,藥品追溯體系的完善為公眾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護工具。通過主動選擇合規產品、全程監督交易流程、留存關鍵證據並積極維權,每個人都能成為守護用藥安全的參與者。隨著2026年全面實施倒計時開啟,公眾應儘快熟悉這一系統操作,共同推動我國醫藥市場向更透明、更規範的方向發展。國家醫保局將持續強化技術支撐與執法力度,而消費者的責任意識提升將是實現藥品全流程監管的關鍵助力。
更多藥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藥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