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我國新能源行業改革方案密集出台,電力市場化進程加速推進。2025年6月1日成為關鍵時間節點,標誌著新能源項目將正式告別固定電價保障,全面參與市場競爭。這一政策調整引發產業鏈上下游連鎖反應,光伏組件價格波動、現貨市場電價劇烈震盪等現象凸顯出行業轉型的陣痛與機遇並存。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光伏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為享受現行政策紅利,2025年6月1日前建成的存量新能源項目正密集推進。江蘇泰州某工廠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以5兆瓦規模在2月底啟動建設,目標趕在新政實施前併網。廣東汕頭的漁光互補項目總投資24億元、年發電量近6億千瓦時,同樣選擇在節點前完成併網。政策驅動下,國內主流光伏組件價格從0.6元/瓦漲至0.7元/瓦以上,部分分布式組件現貨價突破0.8元/瓦,行業呈現搶裝潮特徵。
新老項目採用差異化結算機制。存量項目延續原有上網電價併疊加差價補償,增量項目則採取"市場電量+基數電量"混合結算模式。其中市場電量隨現貨市場價格波動,基數電量仍按固定標準結算。這種過渡設計既保證收益平穩性,又為完全市場化交易鋪路。數據顯示,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實時價格每15分鐘更新,迎峰度夏期間電價曾突破1元/千瓦時,同時出現過負電價現象,反映供需關係的極端變化。
新能源增量項目的收益模式從"發電量×固定電價"轉向市場化交易後,電價波動風險顯著增加。蒙西、山西等地曾出現1元/千瓦時以上的高價,而山東、浙江則記錄過負電價情況。這種價格劇烈震盪直接關聯項目選址合理性與技術經濟性:優質資源區域的低價報價可提升競爭力,但低效項目可能面臨收益不達預期的風險。組件廠家訂單激增導致產能滿負荷運轉,光伏產業鏈短期供需失衡進一步放大了市場不確定性。
專家指出,政策驅動的價格上漲具有階段性特徵,預計三季度或迎來回調壓力。新能源入市倒逼行業淘汰技術落後產能,促進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精益管理提升競爭力。現貨市場價格信號將引導資源優化配置,同時需要配套儲能設施建設與需求側響應機制完善。隨著市場化交易深度推進,新能源產業有望擺脫補貼依賴,在競爭中實現結構升級。
這場以2025年6月1日為分水嶺的改革,既是對存量項目的政策緩衝期,更是增量項目接受市場檢驗的"成人禮"。電價波動帶來的挑戰將加速行業洗牌,而市場化機制的成熟則會推動新能源真正成為電力系統主力電源。在政策引導與市場競爭雙重作用下,中國新能源產業正朝著更可持續、更具韌性的方向轉型。
更多光伏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光伏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