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隨著全球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青龍"的亮相及上海張江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地中心)的加速建設,具身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邊界。這個占地5000平方米的異構訓練場即將在7月全面投用,通過海量數據積累與跨平台協作,正在重塑人類對機器人的認知邊界。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機器人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國地中心內,10餘家企業的百餘台人形機器人正進行著看似單調的動作訓練。從抓取不同形狀的物體到完成足球對抗中的跌倒爬起,每個動作都需要採集員每天重複600次以上的示範。這種"笨功夫"背後隱藏著智能進化的密碼:當同一動作被練習5萬次後,機器人才能在資料庫中形成泛化能力,開始自主判斷並優化抓取策略。
目前訓練場每日可生成23萬條有效數據,待7月全面投用後日產量將提升至5萬條,年內有望突破1000萬條真機數據。這些數據不僅用於單個機器人的技能疊代,更通過跨企業共享形成行業級知識庫,顯著降低重複研發成本。
不同於傳統封閉式開發模式,國地中心正推動構建開放型技術底座。最新發布的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整合了運動控制、極限測試等核心技術模塊,使新機器人研發無需從零開始學習基礎動作。開發者只需調用預置的行走、抓取技能庫,即可將開發周期縮短數月。
這種開源模式正在吸引產業鏈各環節深度參與:傳感器廠商開始針對人形機器人特性設計新型硬體,算法團隊可直接在仿真環境中驗證創新模型。正如相關負責人所言:"我們不再追求單點突破,而是搭建讓全行業都能快速疊代的智能基座。"
身高185cm的"青龍"機器人展現了人形機器人的終極目標——在真實環境中替代人類完成複雜任務。其43個自由度設計實現了抗衝擊行走與敏捷避障,但全尺寸化帶來新的技術瓶頸:電機功率需支撐80kg體重的同時保持運動流暢性,小型機器人積累的數據遷移至大型機體時面臨力學差異挑戰。
這些難題的解決需要跨學科協同創新。通過在訓練場模擬工業巡檢、危險場景清理等實際工況,研究人員不斷優化"朱雀大腦"與"玄武小腦"的協作機制,使機器能夠自主適應環境而非改變環境適配自身。
今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關鍵節點。隨著DeepSeek等大模型顯著降低訓練成本,行業正迎來爆發拐點。國地中心預計年內將完成1000萬條數據積累,通過虛實結合的強化學習系統,新一代機器人可同步在仿真環境與真實場景中疊代技能。
從工業製造到醫療康養,十大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印證著技術成熟度提升:貨架整理誤差率降低至毫米級,危險作業替代率達78%,家庭服務型機器人完成首個商業化試運營項目...這些進展標誌著人形機器人正從概念走向現實生產力。
總結
當數百台機器人在訓練場日復一日地打磨基礎動作時,實質是在為智能革命鋪設數據基石。通過開源生態構建、跨企業協作與全場景驗證,人形機器人已突破"酷炫科技"的表層展示,正在向真正賦能千行百業的目標邁進。隨著2025年技術瓶頸的逐步攻克和量產化進程加速,我們或許正站在具身智能重塑人類工作生活形態的新起點上。
更多機器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機器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