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文化行業正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成果為其奠定了堅實基礎,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15萬億元,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5.91萬億元,這些數據都彰顯了文化行業的發展潛力。然而,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十五五」時期如何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關鍵議題。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文化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成績斐然。在產業規模上,持續穩步擴大,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相比2020年增長顯著,達到14.15萬億元,文化新業態更是發展迅猛,16個行業小類營業收入是2020年的1.88倍。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文化服務業比重持續提高,2024年占比達到53.7%,新興業態如網絡視聽、數字出版等快速發展,推動文化產業向高附加值方向轉型。
市場主體活力得到充分釋放,截至2024年底,全國文化企業總數超120萬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超10萬家,較「十三五」末增長近50%,民營文化企業成為發展主力軍,產值占比超70%。企業創新能力也顯著增強,2024年文化產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較「十三五」末提高0.5個百分點,VR、AR、AI等技術在文化領域廣泛應用,催生了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
文化產業鏈協同效應日益顯著,各環節聯繫更加緊密,部分文化企業通過跨國合作提升了國際競爭力。數位技術革新為文化產業帶來強勁轉型動力,雲計算、大數據、VR、AR等技術改變了文化產業的生產和商業模式,提升了用戶體驗。對外文化貿易蓬勃發展,中國文化產品在海外市場認可度提升,出口結構優化,我國在國際文化治理中的話語權也不斷增強。
儘管「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取得重要進展,但當前仍面臨一些問題。高端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大量低質量、同質化產品充斥市場;科技賦能有待加強,影視行業虛擬拍攝技術應用受限且人才短缺;文旅融合消費潛力未充分釋放,文化遺產的文化衍生品國際影響力有限;人才引育機制不完善,缺乏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領軍人才。
「十五五」時期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需堅持多維度融合與人才培養。堅持文化和經濟融合發展,深化人文經濟學理論研究,構建自主知識體系,並推進實踐探索,促進文化與經濟共同繁榮,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打造文化品牌,開拓海外市場。
堅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利用網際網路思維和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文化創作及生產流程,推動文化產業數位化變革,鼓勵文化企業藉助科技創新拓展國際市場,實現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推動文化資源的旅遊化開發,挖掘特色文化資源開發文化旅遊產品;推動旅遊活動的文化創意化,打造具有創新性的文化旅遊項目;推動文旅消費場景的數位技術拓展,創造沉浸式、互動式文化消費體驗。
堅持人才引育為本,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文化人才雲上實訓基地」;創新國際引智模式,實施「文化人才簽證便利計劃」;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構建「文化人才能力鑽石模型」。
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十五五」時期需實施新的經濟政策。文化行業分析指出,在財政支持方面,建立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專項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點支持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打造地方文化設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築牢文化產業發展根基。
稅收優惠政策同樣關鍵。通過落實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政策,減輕文化企業負擔,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創新力度,支持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文化產業向數位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
金融支持也不可或缺。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優化信貸管理體系,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圍繞新興領域開展金融服務,開發適合文化產業的金融工具;提升對外文化投資便利化水平,加強金融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
2025年,文化行業正處於重要的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的成就為「十五五」時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而面臨的挑戰也亟待解決。「十五五」時期,通過堅持文化與經濟、科技、旅遊的深度融合,加強人才培養,實施有效的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文化產業有望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這不僅能推動文化產業自身的繁榮,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能在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助力我國在文化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在國際文化舞台上展現更強的競爭力。
更多文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文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