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體系持續完善,金融機構通過發行綠色債券為低碳轉型注入強勁動能。截至2025年4月中旬,僅銀行業機構已累計發行綠色金融債1660億元,較去年同期顯著提速。多家頭部銀行憑藉較低融資成本與優質資產配置能力,在市場中形成示範效應,推動綠色信貸規模突破新高。
2025年以來,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政策性銀行成為綠色金融債發行主力。截至4月18日,農業銀行以單期600億元創下國內最大規模紀錄;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分別完成300億元發行,廈門銀行也成功募集30億元。與2024年全年2225億元的總規模相比,當前進度已達同期近七成。政策性金融機構同樣表現活躍,進出口銀行、農發行等均通過綠色債券引導資金流向清潔能源、生態環保等領域。
多期債券數據顯示,3年期品種利率普遍低於2%,最低達1.70%的興業銀行首期發行案例中,超額認購倍數達2.38倍。交通銀行採用彈性增發機制,最終規模較基礎發行量擴大100億元,全場訂單超600億元。這種低融資成本與高市場認可度形成良性循環,既反映投資者對綠色資產的偏好增強,也體現發行人通過精細化定價策略有效平衡了資金需求。
據發行文件披露,募集資金重點支持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清潔能源產業。例如農業銀行600億元債券明確將用於光伏電站、風電項目等可再生能源領域建設。同時碳中和債券作為創新工具持續發力,成為一季度主要增長極。數據顯示,2025年首季貼標綠債發行量同比大增五成以上,其中銀行間市場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二級市場交易活躍度雖略有波動,但月均換手率仍維持在4%左右。
金融機構通過綠色金融實踐實現環境效益與經營質量雙贏。某股份制銀行2024年末獲得國際權威機構最高ESG評級後,其綠色融資餘額突破2.19萬億元,其中符合央行標準的綠色貸款達近萬億規模。這種良性互動機制為後續債券發行創造了信用溢價空間,形成"高評級低成本大規模"的正向循環。
綜上所述,我國綠色金融債市場正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銀行機構憑藉多元化產品設計和精準資金投向,在助力"雙碳"目標的同時實現了自身業務結構優化。隨著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與投資者認知深化,預計全年發行規模有望突破歷史峰值,為經濟轉型提供更充沛的綠色動能。
更多綠色金融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綠色金融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