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中國與西班牙在新能源、貿易網絡和資源開發領域的深度聯動,一條以綠色技術為紐帶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沿著地中海向歐洲腹地延伸。兩國通過電池工廠共建、橄欖油出口升級和鋰礦勘探等具體項目,不僅激活了伊比利亞半島的經濟活力,更構建起跨區域產業鏈協同的新範式。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絲綢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與西班牙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已進入實質性階段。寧德時代與Stellantis集團投資41億歐元建設的電池工廠項目,在阿拉貢自治區引發連鎖效應——該地區近五年吸引外資總額突破400億歐元,成為歐洲電動車供應鏈的關鍵節點。這一合作不僅加速了西班牙汽車業的電動化轉型,更通過技術溢出帶動當地機械製造、材料科學等關聯產業協同發展。
西班牙各區域正依託地理優勢構建差異化合作路徑。加泰隆尼亞地區憑藉1250家對華出口企業,在五年間創造18.29億歐元貿易額,同時實現雙向投資突破400個實體;瓦倫西亞則通過強化物流樞紐功能,將2024年對華出口提升至4.9億歐元,並計劃開通直航航線連接中西消費市場。這種「港口腹地」聯動模式,使西班牙成為歐亞貿易走廊的重要支點。
在國家層面合作框架下,地方創新實踐持續湧現。薩拉戈薩通過打造「友城網絡」,成功吸引能源企業投資1.2億歐元設立歐洲總部,創造800個就業崗位;安達盧西亞依託優質橄欖油產區優勢,正與中國買家磋商擴大出口渠道;而鋰資源豐富的埃斯特雷馬杜拉自治區,則與中企就礦產開發展開可行性研究。這些區域行動共同構成西班牙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微觀圖景。
當中國新能源技術、資本與西班牙地理區位、產業基礎深度融合時,兩國合作已超越傳統貿易範疇,演化為涵蓋技術研發、產能布局和市場網絡的戰略協同。這條以綠色經濟為特色的「新絲路」,不僅重塑著地中海沿岸的產業版圖,更在能源轉型時代為跨區域合作提供了可複製的範本——通過優勢互補與創新耦合,構建起更具韌性的全球產業鏈節點。
更多絲綢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絲綢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