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建築陶瓷行業長期以來因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而備受關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建築陶瓷總產量預計達到55億平方米,僅窯爐燒成段的碳排放就高達2145萬噸,占全行業碳排放的26%。建築陶瓷生產全流程的碳排放總量約為8250萬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0.65%。面對如此嚴峻的環保壓力,陶瓷行業如何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近年來,陶瓷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革新,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陶瓷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陶瓷行業綠色低碳製造的核心在於技術創新。通過開發環境友好型生產工藝,企業成功實現了高摻量固廢利用和產品薄型化。例如,利用拋光渣摻入量超過50%的低溫快燒技術,以及除鐵渣摻量接近50%的瓷質黑色陶瓷磚技術,大幅減少了天然礦物資源的消耗。此外,坯體配方中泥含量達50%以上的2.5毫米超薄高柔韌性陶瓷飾面板的研發,進一步降低了資源使用量。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減少了廢棄物排放,還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產品品質。
在能源結構優化方面,陶瓷企業通過引入生物質能技術和低溫快燒技術,顯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同時,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也為行業綠色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撐。新型連續球磨自動化智能控制系統和大型智能化制粉噴霧乾燥系統的開發,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精細化管理,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這些技術的綜合應用,不僅推動了陶瓷產品的綠色低碳製造,也為行業自動化、數位化改造奠定了基礎。
固廢循環利用是陶瓷行業綠色轉型的關鍵環節。然而,拋光渣和除鐵渣在陶瓷坯體中的應用面臨泥漿解膠難、高溫發泡等技術難題。通過深入研究材料特性和機理,經過數百次試驗,企業成功解決了這些技術瓶頸。與國內外同類技術相比,在固廢循環利用、產品薄型化、能源結構優化和智能化管控等方面,這些技術具有顯著優勢,為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綠色低碳製造技術已在多家陶瓷生產基地得到推廣應用,實現了規模化生產。通過開發黑金花、勞倫黑金、斯卡利古堡、維多利亞白、安娜西灰等花色多樣且規格齊全的綠色低碳陶瓷磚產品,企業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還進一步推動了行業向綠色、低碳、可持續方向發展。這些技術的應用,為陶瓷行業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重要路徑。
在未來3到5年內,建築陶瓷綠色低碳製造技術將依託政策驅動、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逐步拓展新應用場景,推動行業向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向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是建築陶瓷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創新必須始終以生態效益和社會價值為導向,為「製造強國」與「美麗中國」建設注入更強動能。深化技術縱深,圍繞「綠色智造」與「全鏈協同」兩大核心,推動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革新的技術攻堅,將是行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總結
陶瓷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技術創新、能源優化、固廢利用和智能化升級等多個方面。通過開發環境友好型生產工藝、優化能源結構、攻克固廢循環利用技術難題,陶瓷企業不僅實現了節能減排,還推動了行業向綠色、低碳、可持續方向發展。未來,隨著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的不斷深化,陶瓷行業將在綠色轉型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為「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
更多陶瓷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陶瓷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