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25年,中國旅遊市場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和高質量發展的趨勢。根據相關數據,2024年國內旅遊市場規模已突破60億人次,旅遊收入達到7萬億元,顯示出強勁的市場活力。在此背景下,旅遊行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如「旅遊+演藝」「旅遊+教育」「旅遊+商業」和「旅遊+體育」等,成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本文通過分析2025年中國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活動專題沙龍的成果,探討「旅遊+」模式下的創新發展路徑。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旅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旅遊+演藝」模式通過結合地方文化與現代演藝技術,為遊客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在2025年中國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活動專題沙龍中,專家們分享了多個成功案例,如西安《長恨歌》、開封萬歲山武俠城和大型紅色文旅史詩《長征第一渡》等。這些案例表明,高品質的演藝項目不僅能夠吸引大量遊客,還能有效提升地方文化的影響力。例如,《長恨歌》項目憑藉其高品質與持續創新,在市場中脫穎而出;開封萬歲山武俠城以多主題實景演藝為特色,2024年接待遊客800多萬人次,成功打造沉浸式武俠世界;《長征第一渡》自2023年推出後,兩年累計演出448場,吸引23萬餘名觀眾,帶動了贛州紅色旅遊熱潮。專家指出,評價旅遊演藝項目需從市場績效、專業評定和時間檢驗三個維度考量,並建議加強政策引導,理性投資,深挖文化內涵,提升旅遊演藝的專業性和藝術性。
旅遊市場現狀分析提到「旅遊+教育」模式通過將旅遊與教育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學習機會。在專題沙龍中,專家們分享了黃山研學、南昌紅色研學和景德鎮陶瓷文化研學等案例。這些案例表明,研學旅行作為重要的教育實踐與旅遊新業態,近年來蓬勃發展。例如,黃山依託世界雙遺產,融合非遺、生態與紅色元素,打造研學平台,構建研學生態;南昌以紅色文化為核心,針對青少年設計沉浸式研學課程,融合思政教育;景德鎮圍繞非遺傳承,「活化」陶瓷研學項目,走向國際化。專家指出,研學旅行的發展不僅需要開發課程、配備導師、建立基地,更要突出教育性、實踐性、參與性、創新性和安全性,方能推動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
「旅遊+商業」模式通過整合文化、商業和旅遊資源,為遊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消費體驗。在專題沙龍中,專家們分享了廣州正佳廣場和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的成功經驗。例如,廣州正佳廣場作為商業綜合體,通過持續創新產品,為遊客提供豐富的體驗;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引入110個商業項目,其中超30%為江西本土特色品牌。專家指出,在大眾旅遊時代,旅遊與商業的結合要注重特色和極致化發展,當商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旅遊屬性會自然發展。通過創新消費場景,融合文商旅一體化運營,可以有效提升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旅遊+體育」模式通過結合旅遊與體育活動,為遊客提供了健康、活力的旅遊體驗。在專題沙龍中,專家們分享了阿勒泰人類滑雪起源地、海南萬寧衝浪旅遊和江西武功山戶外天堂等案例。這些案例表明,「旅遊+體育」融合模式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專家指出,從政策維度看,體育旅遊已被納入「十四五」規劃重點領域,與體教融合、體衛融合形成協同布局,既承載萬億級產業規模的經濟屬性,又具備提升公眾身心健康的社會價值。通過把握政策導向,創新產品和服務,可以有效推動「旅遊+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總結
綜上所述,2025年中國旅遊市場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和高質量發展的趨勢。通過「旅遊+演藝」「旅遊+教育」「旅遊+商業」和「旅遊+體育」等融合發展模式,旅遊行業不僅能夠提升遊客的體驗,還能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此次專題沙龍通過多維度的案例分享與專家研討,為「旅遊+」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向,將有力推動中國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未來,旅遊行業應繼續深化融合發展模式,創新產品和服務,提升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為遊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旅遊體驗。
更多旅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旅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