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美國針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全球汽車行業的廣泛關注。這一政策不僅影響了汽車製造商的成本結構,也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提出了挑戰。從零部件生產到整車組裝,關稅政策的調整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零部件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征25%的關稅已於4月3日正式生效,而對關鍵汽車零部件加征25%關稅的措施計劃於5月3日實施。這一政策使得許多依賴進口零部件的汽車製造商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目前,全美在售車輛中,進口車占比達48%,且本土生產的汽車平均含有30%的進口零部件。以福特F150皮卡為例,其發動機在加拿大製造,變速箱來自墨西哥,電子系統組件源於亞洲,這種生產模式意味著25%的關稅將在每個流通環節重複計征。
汽車零部件的全球化布局有助於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並實現專業分工和全球化供應鏈管理。然而,美國的關稅政策打破了這一穩定的格局。許多位於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零部件生產商直接向美國市場供應零部件,但在政策不確定的情況下,這些廠商難以迅速調整生產布局。即便考慮在美國投資,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見效。美國市場對歐洲汽車產業尤為重要,歐洲在美國擁有2000個生產基地,15萬從業人員,當地年產量約85萬輛。
針對美國的關稅政策,歐洲多家車企已經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例如,奧迪、捷豹路虎等多家歐洲車企已暫停向美國交付汽車。歐洲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生產和銷售面臨巨大挑戰,汽車生產涉及眾多零部件和供應商,從美國以外地區向美國運送零部件會面臨關稅問題。然而,加征關稅最終會讓終端消費者利益受損,美國內部也存在諸多對關稅政策的負面評價。
美國相當於向全球加征超20%的關稅,中國直接銷往美國的汽車數量和市場份額遠低於歐洲,因此美國關稅對歐洲影響更大。歐盟正從政府及個人等多層面與美國政府深入交流,呼籲全球應是開放的市場和貿易環境。汽車工業是一個全球性的工業,歐洲有很大一部分汽車產品出口到美國,美國也是歐洲汽車產業重要的生產地。
美國的關稅政策對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僅增加了汽車製造商的成本,也打破了全球汽車產業鏈的穩定性。歐洲車企已採取應對措施,但長期來看,關稅政策的調整仍需各方共同努力,以維護全球汽車市場的開放與公平。
更多零部件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零部件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