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技術變革浪潮下,人工智慧正成為重塑教育生態的核心驅動力。為系統推進基礎教育領域的人工智慧普及與應用創新,教育部近期正式頒布兩項重要文件——《中小學人工智慧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慧使用指南(2025年版)》,標誌著我國在人工智慧教育領域的頂層設計進入新階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兩項指南以「素養為本」為核心理念,設計覆蓋小學至高中的人工智慧教育框架:
1. 小學階段聚焦興趣啟蒙與基礎認知培養,通過趣味化教學激發學生對人工智慧技術的探索欲望;
2. 初中階段深化技術原理理解與基礎應用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算法邏輯和編程思維;
3. 高中階段強化系統性創新實踐,支持學生運用AI工具解決複雜問題。
通過「課程重構、資源融通、評價創新、師資賦能」四維聯動機制,指南推動人工智慧教育從試點區域向全域覆蓋轉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規模化實施路徑。
針對生成式人工智慧在教學場景中的特殊性,《使用指南》確立「應用為王、治理為基」的雙輪驅動原則:
安全合規先行:明確數據隱私保護、倫理風險防控的具體要求,劃定技術應用的底線標準;
場景精準適配:分學段制定個性化應用規範,支持智能批改、自適應學習等教學創新;
多方協同治理:構建政府統籌、學校主導、企業支撐、家庭配合、社會監督的立體化管理體系。
兩項指南的實施將產生多維效應:一方面促進人工智慧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推動項目式學習、跨學科整合等新型模式;另一方面通過標準化建設確保教育公平性,讓偏遠地區學生共享優質AI教育資源。未來三年內,我國中小學有望形成「素養培育場景應用生態構建」三位一體的智能教育新格局。
結語
教育部此次發布的指南不僅為全球基礎教育應對人工智慧變革提供了中國方案,更標誌著我國在人才培養戰略上邁出關鍵一步。通過系統性布局人工智慧素養培育體系和安全可控的技術應用場景,這兩項政策將助力中小學生成長為兼具技術理解力與人文價值觀的新時代創新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儲備核心競爭力。
更多人工智慧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人工智慧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