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碳纖維作為戰略新興材料,在航空航天、新能源及高端製造領域的應用持續深化。近期吉林化纖集團對濕法3K碳纖維產品實施年內第二次調價,引發資本市場高度關注。這一舉動不僅反映細分市場需求的強勁復甦,更折射出行業在產能擴張與結構性需求間的博弈態勢,為後續市場走向提供了重要觀察窗口。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碳纖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5月13日,吉林化纖宣布將濕法3K碳纖維各牌號產品每噸價格上調1萬元,較此前3月的首輪調價(3K/6K漲5000元/噸、大絲束品種漲3000元/噸)幅度進一步擴大。受此消息刺激,資本市場迅速響應:吉林碳谷單日漲幅達21.64%,吉林化纖實現漲停,蒙泰高新等關聯企業股價顯著攀升。此次調價後,濕法3K產品價格區間升至約16萬41萬元/噸,提價幅度約為4%。
公司指出,此輪漲價的核心動因在於下游結構性短缺:一是低空經濟爆發帶動無人機市場井噴,疊加出口訂單激增;二是濕法工藝在3K細旦纖維領域的獨特優勢(如易加工性)使其在高端體育器材、輕量化汽車部件等場景難以被替代。數據顯示,當前全球碳纖維需求中約60%來自風電葉片與壓力容器,但吉林化纖此次調價的細分市場恰是國產化率較高且競爭相對緩和的小眾領域。
面對漲價風潮,並非所有廠商同步跟進。國內另一碳纖維巨頭明確表示暫不調整價格,其產品結構以光伏用大絲束為主,而該領域因產能集中釋放正面臨價格下行壓力——2024年中國碳纖維總產能已達15.01萬噸(同比+8.5%),但需求端在部分傳統領域的增速尚未完全匹配。分析人士指出,吉林化纖的提價底氣源於其大絲束產品對風電市場的深度綁定,而其他廠商受制於下游應用分散性,在議價權上相對弱勢。
儘管短期面臨產能過剩隱憂,但長期需求增長邏輯依然強勁。券商研究指出:國產大飛機C919的量產將加速航空級碳纖維替代進程;海上風電搶裝潮推動葉片輕量化改造,單MW碳纖維用量預計提升30%以上;氫能產業規劃下,儲氫瓶用T700/T800級碳纖維需求年增速或超40%。這些高附加值場景的突破,正逐步消化產能擴張帶來的市場壓力,形成「結構性繁榮」格局。
總結展望
吉林化纖此輪調價事件折射出碳纖維行業發展的複雜圖景:在傳統領域競爭加劇的同時,新興應用正在重塑市場需求結構。龍頭企業通過差異化產品布局實現逆勢提價,而行業整體則需在產能優化與高端突破間尋找平衡點。隨著低空經濟、機器人等領域的技術滲透加速,未來35年碳纖維產業或將迎來需求側的多維爆發期,在此過程中具備技術壁壘和客戶粘性的企業有望率先受益。
更多碳纖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碳纖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