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深圳國際人工智慧展覽會上,AI技術正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重塑終端設備形態。從能為老人提供健康監護的智能電視,到幫助演講者實時提詞的AR眼鏡,再到能在工業場景中精準操作的四指機械手——這些創新產品共同揭示了一個趨勢:在「通用」與「好用」的平衡中,AI終端正通過聚焦細分需求和成本優化,實現技術價值的最大化釋放。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眼鏡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隨著大模型輕量化部署與端側算力的突破,AI功能已從「加分項」變為智能設備的「標配」。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終端滲透率達38.7%,預計到2028年將增長至45.7%。在智慧型手機領域,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的AI功能搭載率已達82%,這意味著消費者對AI實用性的認可度顯著提升。
具體來看,家電企業正通過AI技術挖掘垂直場景價值:電視機化身「家庭健康管家」,不僅提供娛樂內容,還能通過攝像頭與算法結合,實現老人跌倒預警、步態分析等健康管理功能;智能眼鏡則瞄準公眾演講、口播錄製等高頻需求,用戶上傳文檔後即可獲得實時字幕輔助,顯著降低忘詞風險。這些創新印證了AI終端正在從「技術展示」轉向「需求滿足」。
在機器人展區,外骨骼機器人的火爆表現折射出市場對場景化解決方案的迫切需求。某品牌登山助力產品通過融合AI運動意圖識別算法,在春節假期幫助遊客輕鬆攀登泰山後迅速走紅。該系列衍生出護腰、負重等多種類型,均採用「精準感知+按需助力」的設計理念——既避免了通用人形機器人高昂的研發成本,又解決了特定場景下的痛點問題。
類似邏輯也體現在機械手領域:某廠商推出的四指靈巧手通過仿生結構設計,在維持90%以上操作能力的同時將硬體成本降低35%。研發團隊表示:「我們放棄第五根手指並非技術妥協,而是基於工業場景高頻動作的統計分析做出的成本效益優化。」這種「做減法」的策略正成為行業共識,推動更多企業轉向垂直領域深耕。
大模型的開源化為終端設備註入了更強的定製能力。AI訓推一體機通過軟硬體協同設計,將訓練成本降低90%,推理效率提升50%。某廠商負責人透露,其解決方案既提供通用算法框架,也針對不同行業需求開發專屬模塊——例如在法律領域,面向法院與律所的應用界面、數據處理邏輯均有差異化適配。
這種「基礎功能+場景定製」的模式,正是當前AI終端發展的核心方向。無論是外骨骼機器人的精準助力系統,還是智能眼鏡的文檔投射功能,都體現了技術落地的關鍵原則:既要保持算法的基礎能力,又要通過場景化設計實現用戶體驗躍升。
總結來看,2025年的智能終端革命正呈現出鮮明特徵——以實際需求為錨點,通過技術創新與成本控制的平衡,讓AI真正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具而非概念展示品。從眼鏡到機器人,這些設備用「做減法」的智慧證明:當技術回歸場景本質時,才能釋放出最大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
更多眼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眼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