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黑龍江省的醫藥行業龍頭企業,哈藥集團在這塊黑土地上擁有絕對話語權。數據顯示,在哈爾濱當地,哈藥集團的藥品純銷(直接將藥品銷售給醫院)、批發、零售業務,分別約占總市場份額的80%、66%、76%。2009年,哈藥集團營業收入達156億元人民幣,一家企業的經濟總量就占了黑龍江省醫藥全產業的70%以上。
但是,時間進入2010年,哈藥集團似乎遭遇到來自行業大環境的困擾。
2010年7月底,北藥集團被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醫藥重組。重組後,華潤醫藥一舉超越新上藥集團,成為僅次於國藥集團的中國第二大醫藥集團。
面對行業巨變和三大巨頭的擴張態勢,雖然承認「對手的迅速擴張當然會給哈藥集團帶來一定壓力」,但郝偉哲向記者語氣堅決地表示:「(任何一家國內醫藥企業)要想收購哈藥集團,絕不是一兩年內可能做到的事。」
央企的整合大戲已經落幕,而地方醫藥集團的重組之路還未正式開啟。雖然太極系、華立系、廣藥系等地方藥企龍頭都有明確的整合預期,但卻遲遲未有實質動作。
對於併購整合,郝偉哲的態度也是慎之又慎:「兼併重組,不能讓企業'背包袱』,而要儘量'撿便宜』,絕不能為了達到規模而'西瓜芝麻一起撿,核桃栗子一起數』。收購企業一定要考慮資產的安全性。業內因為包袱背得太多反被壓垮的例子不是沒有。」
郝偉哲之所以說出這番話,正是因為此前哈藥集團自身也經歷過「包袱」重重的階段:「我們以前做過裝飾廣告、做過娛樂,甚至做過紅酒……看著人家掙錢了,也深一腳淺一腳地進去。但再好的行業里,也照樣有賠錢的公司。畢竟,我們不是千手觀音,什麼都能做。」
被重組的北藥集團與哈藥集團有著頗多相似之處:同為醫藥行業企業、同為地方國企、同樣是地方行業龍頭、同樣出身名門,身份顯赫——北藥集團旗下除了雙鶴藥業、萬東醫療兩家上市公司外,還擁有諸如紫竹藥業、賽科醫藥以及安徽華源、崑山醫藥、新西北雙鶴等知名度很高的企業。
如此多的相似之處不得不讓人心生聯想:哈藥集團是否會遭遇與北藥相同的命運?更況且,北藥被收購前,年收入已達269億。如此成績都難逃被併購重組的命運,哈藥面對的未來更顯撲朔迷離。
面對業界疑惑,哈藥集團董事長郝偉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現得相當樂觀:「我完全不擔心。哈藥集團與北藥的不同在於,哈藥集團旗下各個企業之間攥得很緊,集團的整體作用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繼成功重組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後,國藥集團於2010年4月吞下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以650億元年銷售額穩居中國醫藥行業榜首。而之前的2月,新上藥集團重組方案獲批,整合了上海醫藥、上實醫藥、中西藥業三家上市公司的新上藥集團成為行業榜眼。7月底,華潤集團正式重組北藥,並以337億元年收入超越原榜眼新上藥,排名行業第二。自此,三大醫藥央企的座次重新排定,中國醫藥市場格局基本劃分完畢。
「將來中國醫藥市場的組成將是'幾大央企+地方國有醫藥集團+優秀的民營企業』。」曾在中信建投擔任醫藥行業分析師的周鳴傑表示。
那麼,三分天下後,三家巨頭緊接著的動作是否會是「收編地方武裝」?顯然,巨頭們並不掩飾自己的野心。新上藥曾態度明確地表示,其目標就是超越國藥——對於已經在華東市場處於領先地位的新上藥來說,要超越國藥,布局全國是必然的選擇。而華潤醫藥也在覬覦全國,一直以來,「在全國各地尋找地頭蛇併購」是其慣用的手法。
好在,後來哈藥集團抵制住了諸多誘惑,專心只做老本行。回想起那段歷史,郝偉哲感慨道:「最近這5年來,哈藥集團能保持高速發展,連續在醫藥工業榜中排名第一,最重要的就是不犯錯,不折騰。」
外資股東給哈藥集團帶來的不僅是公司制度方面的改變,據郝偉哲介紹,目前集團財務總監也是外資方面安排的人選,「在財務管理、資金使用方面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根據官方資料,哈藥集團財務總監伍貽中是美籍華人,曾在中美史克、葛蘭素史克中國處方藥部、諾華製藥中國處方藥部擔任過財務總監職位。
哈藥集團的「統一化管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集團統一的「現金池」,「所有分公司的資金由集團統一持有、統一管理,如果要貸款,也都由集團出面,統一從一家銀行貸款,這樣談判起來比較有利」;二是原材料統一採購;三是集團成立自己的廣告公司,對旗下各公司的產品廣告統一招標。
統一化管理實行幾年來,效果良好,「集團整體作用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但在外資股東計劃推行這些措施之初,哈藥集團管理層的第一反應是「難度太大,很難實行」。尤其是「現金池」的模式,「現金池裡的資金不是小數,有好幾十個億。雖然我們心裡知道這種方式是好的,但要一下子把原先分散的權力集中起來,會帶來很多矛盾。」郝偉哲說道:「不過現在適應了,也真正感受到這種模式的好處了。」
哈藥集團的公司制度得到了不少業內人士的肯定。周鳴傑對哈藥集團的評價是:「集團內部機制理得很順,沒有大多數老國企的通病。」柏青醫藥營銷機構董事長陳奇銳也表示:在國有企業的改革中,哈藥集團是非常成功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