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我國氯鹼行業發展迅速,燒鹼和PVC產量都居世界首位,有力地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面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世界氯鹼工業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市場競爭加劇的形勢,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資源、環保約束問題,實現由世界氯鹼生產大國向氯鹼強國的轉變,是我國氯鹼行業「十二五」發展面臨的迫切任務。
一、氯鹼行業發展現狀
(一)氯鹼行業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國內氯鹼行業發展迅速。2010年中國燒鹼產量達到2087萬噸,聚氯乙烯產量達到1130萬噸。燒鹼和聚氯乙烯產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氯鹼大國。
2010年底,我國在產燒鹼生產企業176家,總產能達到3021萬噸/年,產量2087萬噸。產能相比「十一五」初期增幅在105.4%,產量增幅在68.3%。燒鹼產能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河南、內蒙、新疆和浙江六省份,產能合計占總產能的59.4%。我國氯鹼行業中擁有百萬噸級別的化工集團也在逐漸形成,對於地域性的單個燒鹼生產企業而言,2010年進入我國燒鹼產能40萬噸/年以上(含40萬噸/年)規模的企業已增至15家,占總產能的25.6%,相比2009年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燒鹼生產工藝主要有離子膜法和隔膜法兩種,由於離子膜法能耗較低,生產工藝先進、清潔,近幾年發展較快,2010年離子膜法產能所占比例已提高到84.3%。
2010年底我國在產聚氯乙烯生產企業94家,總產能達到2043萬噸/年,產量1130萬噸。產能相比「十一五」初期增幅在110.1%,產量增幅在69.9%。聚氯乙烯產能主要分布在山東、內蒙、河南、天津和新疆,我國共有7個省區聚氯乙烯產能超過100萬噸級水平,但產能不足50萬噸/年級水平的省區仍有15個,我國聚氯乙烯產能分散的狀況仍較為突出。2010年我國聚氯乙烯產能40萬噸/年以上(含40萬噸/年)規模的企業已增至17家,產能合計占總產能的45.8%。聚氯乙烯生產工藝主要有電石法和乙烯法兩種,電石法聚氯乙烯近幾年發展較快,新擴建項目絕大部分都採用電石法工藝,2010年電石法產能占總產能的80.9%。
「十一五」期間,西北地區成為重要的氯鹼生產基地。內蒙地區燒鹼產能占全國比重從2005年的1.8%上升到2010年的8%。新疆地區聚氯乙烯產能占全國比重從2005年的4.1%上升到2010年的13.4%。
產品需求方面 燒鹼下游需求結構基本保持穩定,仍舊以輕工、化工、紡織、冶金為主。氧化鋁行業發展迅猛,2010年氧化鋁產能4035萬噸/年,產量2894萬噸;聚氯乙烯下游需求結構發生一些變化,受國內房地產及工業建設熱潮拉動,管材、管件、型材、門窗等用量大幅提升,硬製品比例不斷提高,軟製品比例有所減少,主要消費區域仍集中於華東和華南地區。
原料方面 受兩鹼行業的快速發展,原鹽行業發展也呈現了一定的變化。海鹽發展較慢,井礦鹽和湖鹽產能持續增長。電石是我國聚氯乙烯生產的主要原料,受能源、資源和物流因素影響,在煤、電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形成了幾個大型的電石產地,中西部地區的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企業相比東部地區具有較為明顯的成本優勢。自2008年開始,電石行業受國家政策影響,落後產能相繼被淘汰,行業產能過剩、產能分布零散的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觀。乙烯法聚氯乙烯生產的主要原料有乙烯、二氯乙烷和氯乙烯,這些原料大部分依靠進口,產能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
進出口方面 隨著中國氯鹼行業的發展,燒鹼和聚氯乙烯的出口開始增多,進口逐步減少。液鹼已經出口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固片鹼主要出口東南亞及非洲地區。聚氯乙烯出口到俄羅斯、印度、埃及和獨立國協國家等幾十個國家。
產業布局方面 生產重心向中西部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中西部地區氯鹼企業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顯著的資源導向的特徵,而東部地區企業依靠其悠久的發展歷史、成熟的市場經驗在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了明顯的市場導向特徵。
能源消耗方面 燒鹼是我國工業品中耗電大戶,氯鹼行業歷來非常重視節能降耗,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使得噸鹼綜合能耗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電力是氯鹼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能源,因此電價上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氯鹼企業正常生產和盈利空間,甚至是決定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因素。
生產技術方面 燒鹼生產工藝不斷優化。2010年離子膜法產能所占比例已提高到84.3%。2008年,藍星(北京)化工機械有限公司已研製開發出自然循環膜極距離子膜電解槽,並在生產企業運行,運行指標達到設計要求。2010年,中國山東東嶽掌握了離子膜從原料樹脂到離子膜交換膜工業品的全套製備技術,產品進入工業運行評測,並開始應用推廣。我國一次鹽水精製技術相繼開發了陶瓷膜過濾器和CN過濾器,效果良好,在我國部分企業也均有裝置運行。135m3大型聚氯乙烯聚合釜投入運行,干法乙炔發生工藝不斷成熟,氯鹼裝備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進一步提升了我國氯鹼行業的競爭力。
(二)氯鹼行業存在的問題
1.氯鹼行業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
截至2010年底,我國在產燒鹼生產企業176家,企業平均產能約17萬噸/年;在產聚氯乙烯生產企業94家,企業平均產能近22萬噸/年,行業集中度仍然偏低。由於我國歷史形成的條塊分割、地區保護,使得我國中小氯鹼企業偏多,地區分布不均。從總體分布來看東多西少。雖然隨著中西部地區氯鹼工業迅速崛起,改變了氯鹼工業傳統的東西部分布格局,但是「西貨東進」、「北貨南下」的長途跋涉所需的大量運力和高昂的運費成本已經成為制約中西部地區氯鹼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從今後發展趨勢看,布局不合理如不得到有力調整,會對我國氯鹼工業的總體競爭力水平的提高帶來一定影響。
2.產品結構不合理,新產品研發和市場開發力度不夠
我國氯鹼產品結構不合理。今後氯鹼產品參加國際化的競爭不只是看某單一產品的競爭實力,更重要的是看企業氯鹼平衡總體產品的競爭力。我國目前有機氯產品、高檔產品、專用產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特別是對氯鹼工業發展有十分重要意義的精細化工產品比例小,開發力度不夠。聚氯乙烯產品通用牌號多,專用樹脂少,低附加值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PVC產品工藝、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很多在國外已經大量應用的領域尚未完全開拓,導致產品競爭力低,不適應升級換代的要求。
3.缺乏有效調控,產能擴張過快
「十一五」後期,氯鹼行業產能擴張過快,2010年底我國燒鹼產能達3021萬噸/年,開工率約70%左右。PVC產能達2043萬噸/年,開工率55%左右。燒鹼和PVC產能均居世界第一。據中國氯鹼工業協會統計,十二五期間,每年仍有新的燒鹼和PVC裝置投產。產能過剩將導致全行業開工率不高和惡性競爭更加激烈,產品價格進一步走低,全行業盈利能力降低。
4.氯鹼工業與石化工業相結合發展力度差
國外已開發國家均是氯鹼工業與石化工業相結合發展大型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裝置。我國由於長期缺乏地方之間、行業之間總體的協調性,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項目發展緩慢。有限乙烯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聚氯乙烯產業的總體競爭力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並難以實現裝置規模的大型化、經營集約化。
5.受能源及原材料行業影響較大
氯鹼工業是能源密集型行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電力、石油、煤炭等能源供應緊張,對氯鹼產業影響較大。氯鹼行業面臨較為嚴峻的節能減排壓力。電價的波動對氯鹼行業的正常經營秩序和發展造成一定影響。我國的能源政策及價格走勢將決定氯鹼工業的發展速度和生存環境。
6.國際化進程中貿易摩擦加劇
隨著氯鹼行業的發展,國際化也在不斷深入。一方面,國內市場受到進口產品的衝擊和壓力;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氯鹼產能的增加,出口量也在不斷增加。2010年中國出口燒鹼154萬噸,出口PVC純粉22萬噸。金融危機後,世界各國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因此中國產品出口在世界遭遇的貿易摩擦也逐漸增多。
我國是世界氯鹼生產大國。氯鹼工業是以鹽和電為原料生產燒鹼、氯氣、氫氣的基礎原材料工業,產品種類多,關聯度大,其下游產品達到上千個品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延伸價值。它廣泛應用於農業、石油化工、輕工、紡織、建材、電力、冶金、國防軍工、食品加工等國民經濟各命脈部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有關部門測算,1萬噸氯鹼產品所帶動的一次性經濟產值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上。我國一直將主要氯鹼產品產量及經濟指標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統計和考核的重要指標。
更多氯鹼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氯鹼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