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醫療器械的扶持力度,但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國家在高精端醫療器械的研發、投入方面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優質國產產品又難以進入醫療機構,形成「研發上加油、市場上剎車」的怪圈,打擊了企業的自主創新積極性。業內建議,可參照藥品領域的相關政策,在醫保、採購招標等政策上向本土企業傾斜,鼓勵醫療機構使用優質國產醫療期器械。
一是將技術成熟、臨床需要的國產醫療器械檢查項目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渝北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萬寧介紹,我國「膠囊內鏡」技術已經成熟,比進口產品要便宜很多,但由於未納入醫保報銷範圍,病人需要自費,產品難以銷售。業內建議,b超、核磁共振、ct等進口產品主導的檢查都已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技術成熟、臨床需要的國產醫療器械檢查項目更應納入其中,以降低企業成本。
二是提高國產醫療器械檢查醫保報銷比例。在醫保報銷範圍內,國產和進口醫療器械的檢查報銷比例一樣,影響了醫院使用國產產品的積極性。李小平建議,應在醫保報銷比例方面對國產和進口產品進行區分,提高國產醫療器械檢查報銷比例,對臨床上並不迫切需要的進口產品應降低檢查報銷比例。
三是規範醫療器械採購招標,完善監督機制。高光勇建議,應出台招標採購相關法規細則,將招投標過程、評分細則與結果進行公開,提高透明度,確保國產和進口產品公平競爭;同時建立第三方招投標監管機制,改變政府採購部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局面,嚴打暗箱操作等違法違規招標採購。
此外,企業還建議在新產品註冊上提高效率。王金山介紹,其公司生產的ph膠囊監測系統2010年就已經研發成功,並在歐美國家銷售,但至今仍在監管部門排隊等候註冊,無法在國內銷售。他建議醫療器械註冊應與國際接軌,由多家中介機構負責認證,可提高註冊效率和質量。
更多醫療機械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療機械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