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近日,「進口菜油頂包摻進國家臨儲庫存」的報導炸開了鍋,不僅令消費者神經緊繃,對菜油的青睞度一降再降,更是將國產菜油行業的尷尬處境暴露無遺,步步「退守」的趨勢或導致國產菜油遲早淪為「大豆第二」。
據了解,當前國內市場上各地菜油報價基本是以進口菜油為主,暗示流通環節進口轉基因菜油已成了消費主流,而上半年時國產菜油還是市場的「中流砥柱」,如此倉促的地位轉換可能會加速國內菜油產業的危機發展。目前,加拿大近月船期毛菜油進口成本僅為7650-8000元/噸,而國產陳四級菜油報價在 9600-9800元/噸,新菜油報在10400-10600元/噸,國家臨儲成本則為10200-10600元/噸,政策價、國產價與進口價的巨大反差,必然導致進口菜油「大行其道」的趨勢進一步加深。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底,國內油菜籽壓榨工廠就已經達到819家,年壓榨能力超過5000萬噸,產能利用率僅為26%左右,甚至較大豆行業尤為過剩。產能嚴重過剩變相導致國產菜籽原料市場競爭較為激烈,長久以來壓榨景氣度便持續低迷,委託收儲企業更是叫苦連天,相反,進口菜籽壓榨卻有利可圖,迫使企業只能紛紛向 「外來入侵者」倒戈。
與此同時,日益減少的油菜種植面積對國產菜油行業來說又是一大衝擊。由於小麥種植收益相對較好,且種植方式簡單,機械(行情 專區)化播收程度高,近年來農民種植習慣已逐漸發生了變化,「油菜敗北、小麥得道」的反差事實似乎難以逆轉。
欲先人一步掌握最新報告請查閱《2012-2017年中國進口食品市場研究報告》。
更多菜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菜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