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經濟適用房逐步淡出中國保障房市場後,以公租房、廉租房為主的租賃型住房已成為保障房主力軍。12月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公布了《關於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並軌運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從2014年起,各地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並軌運行,並軌後統稱為公共租賃住房。公租房租金各地可通過減免租金或貨幣補貼的形式。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鋒認為,受限於兩項制度准入門檻、保障標準不同,近幾年各地出現了廉租房、公租房房源在滿足保障對象需求後仍有剩餘,不能調劑使用的情況,並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保障房閒置浪費的問題。
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兩房並軌將有助於解決夾心層問題,使不同類型的保障人群的住房需求獲得無縫對接。
「補磚頭」轉向「補人頭」
此次並軌後,公共租賃住房政府資金渠道同時得以整合。《通知》中明確,地方政府原用於廉租住房建設的資金來源渠道,將調整用於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原用於租賃補貼的資金,繼續用於補貼在市場租賃住房的低收入住房保障對象。
目前,國內廉租房針對當地戶籍中低收入住房困難的家庭,租金低廉;公租房則針對新就業職工、外來務工人員,申請人不受戶籍限制,租金較廉租房稍高。對於並軌後的租金定價問題,《通知》表示,公租房租金原則上按照適當低於同地段、同類型住房市場租金水平確定,各地可通過減免租金或貨幣補貼的形式,根據保障對象的支付能力實行差別化租金。同時並軌後,隨著保障對象支付能力的變化,政府可以動態調整租金減免或補貼額度,直至按照市場價格收取租金。
業內專家表示,差異化租金意味著將補助對象按級別細分,保障範圍進一步擴大,同時當原申請家庭收入變化時,往往需要從廉租房對象轉換成公租房對象,並軌後無需退出原廉租房保障後再申請新的公租房保障,只需調整租金便可。
早在201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公開表示,近幾年住房保障暫時以實物保障為主,但在幾年後,當住房供求關係緩、住房租賃市場得到一定發展後,住房保障將逐步轉為以貨幣補貼為主。
事實上,近年來包括北京、上海、合肥、石家莊、鄭州和煙臺等多個城市已經開始進行「公租房並軌」,差異化租金也早有試水。其中,鄭州和煙臺公租房與廉租房進行並軌運行通過「城市低保人群」、「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等不同應保人群的劃分,發放差異化的租金補貼。
亞太城市研究會房地產分會會長、知名房產評論員陳寶存向記者表示,從大規模「補磚頭」建保障房,轉向發放貨幣補貼的「補人頭」方式,模式針對性更強,低收入者受惠更多。
專家呼籲取消產權型保障房
雖然「十二五」期間,中央政府定下3600萬套保障房建設的宏大目標,但對很多有住房需求的中低收入人群而言,想獲得一套保障房的難度仍然很大。陳寶存指出,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保障房的各類建房占比。「近兩年保障房的主題是棚戶區改造和回遷房,其對於城市外來務工者、中低收入人群來說,基本無關,保障房數量或仍無法滿足中低收入人群需求。」
以2011年1000萬套保障房目標為例,分解之後,包括400萬套棚戶區改造住房、200萬套經濟適用房和兩限房、220萬套公共租賃房、160多萬套廉租房。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聯合發展投資集團董事長李紅雲曾多次建議不再提供產權型保障房,保障房全部改成公租房。李紅雲認為,保障房本應是公共資源,但經濟適用房、安居型商品房等類型相當於擁有了產權,在其購房條件改善時可以出售,這就占用了部分公共資源,造成社會不公。而國外一般不提供這種產權型保障房。
目前,產權型保障房的興建比例已不斷下降。今年以來,經濟適用房即將退出的消息已經多次傳出,10月30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談及住房保障問題時指出,要「重點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加快建設廉租住房,加快實施各類棚戶區改造」,不再提及經適房。
一位深圳住建局工作人員表示,經濟適用房不再成為深圳保障房主流,但並不意味著經適房立即退出保障房系統。未來深圳保障房仍將以公租房、廉租房以及安居房供應為主,保障房供應系統將構建以租為主、租售補相結合,多層次、廣覆蓋的保障房體系。
更多房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房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