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報告大廳:食糖是中國四大重要農產品之一,食糖產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性產業。不過,近兩年來,國內糖業市場低迷,價格持續下跌,糖業普遍生存困難。總體而言,2013/2014年度國內食糖市場仍面臨較大的去庫存壓力。再加上進口糖對國內糖業市場造成嚴重衝擊,讓原本陷入窘境的國內糖業「雪上加霜」。
我國進口食糖成井噴式增長
今年,受國內食糖市場需求旺盛、國際糖價格走低等因素影響,我國進口食糖數量繼續增長。2014年1月中國進口食糖28.87萬噸,同比2013年1月增長18.76%,1月至2月僅煙臺口岸進口量就達823.6噸、72.7萬美元。2013年我國進口糖數量高達454萬噸,創歷史新高,連續三年超配額進口。目前,市場已呈供大於求趨勢。適當的進口食糖對於穩定國內市場具有積極意義,然而過量進口則會產生截然相反的效果,須引起足夠重視並適當調控。
日前在昆明召開的2014年食糖形勢分析會議暨中國糖業經濟發展論壇上,各地糖業協會和企業均表示,進口糖對國內糖業市場造成嚴重衝擊,讓原本陷入窘境的國內糖業「雪上加霜」。據宇博智業了解,海南省糖業協會秘書長李京說,目前糖市持續低迷,這種現狀如果繼續維持,海南省製糖企業2013/2014年製糖期預計將虧損1.5億元左右,連續三年嚴重虧損,前景一片迷茫。
近年來,進口食糖成井噴式增長,主要原因是:一是國產食糖價格遠高於國際糖價。中國糖料生產目前仍未擺脫靠天吃飯的狀態,生產條件和機械化水平嚴重落後,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占製糖成本70%的糖料生產成本價格比世界主要產糖國巴西、印度、泰國和澳大利亞等均高出一倍。以巴西為例,巴西製糖成本每磅只有18美分,每噸約合人民幣2500元,不到中國製糖成本的50%。二是國內食糖消費量持續增加。食品工業用糖約占國內食糖消費量的三分之二,宇博智業、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食糖行業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了解到,近十年來我國糖果、碳酸飲料、果汁飲料等用糖加工食品行業發展迅猛,產量增速維持在20%左右,目前我國食糖消費已形成年增6.2%的增長趨勢,到2015年,我國食糖消費將接近2000萬噸,人均消費量達到15公斤左右。三是國產食糖質量不穩定。由於國內食糖加工企業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產品品質有較大差異,以出口糖水蘋果罐頭加工企業為例,使用國產糖經常導致產品色澤發黃、出現沉澱的現象,企業不得不選擇使用進口食糖。
食糖進口量的持續遞增,不斷加劇國內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更導致國內大型製糖企業和零售商利潤大幅下滑,甚至出現大面積虧損的狀況。主要影響包括:一是國內食糖產業對國際糖業貿易的高度依賴導致進口安全風險增加。我國入世初期食糖進口依存度多年不足10%,但從2010年起進口量激增,進口依存度逐年攀升,從2010年10.7%提升至2012年的28.9%。食糖是國家戰略物資之一,隨著進口依存度的不斷提升,我國食糖進口安全風險也將大為增加。二是國內食糖產業受到嚴重衝擊。進口糖的高額利潤使得國內企業大量進口食糖,目前國內食糖市場已經完全供給過剩,糖價持續下跌,巨大的國內市場壓力使國內食糖產業受到直接衝擊,糖農等產業鏈最底段利益嚴重受損,去年我國食糖產業近十年來,首次出現全面虧損。
相關建議
為保障我國食糖產業健康發展,建議:一是制定中國食糖產業發展戰略,明確食糖產區布局和發展戰略,完善宏觀調控機制,高效運用國家儲備手段,保證國內食糖市場平穩運行。同時,加大對國產食糖產業生產環節的補貼和扶持力度,提高行業加工水平,保障糖農利益,維護產業基礎。二是建立食糖供求預警機制,在對國內外食糖生產、供求、庫存、價格的預測基礎上,對進出口進行準確調控,綜合運用技術性貿易壁壘等非關稅貿易手段調解國內供求關係。同時,及時發布市場預警信息,引導糖農和製糖企業規避風險。三是嚴厲打擊食糖走私等違法行為,防止國際低價糖通過非法途徑大量湧入,衝擊國內市場。
更多食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食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