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1季度,中國已投產草酸酯路線煤制乙二醇項目7個,總產能110萬噸/年;而規劃和建設中的項目有37個,到2017年這些項目如果能全部投產,中國草酸酯路線煤制乙二醇總產能將達650萬噸/年。但即便如此,中國的乙二醇產能仍然不能完全滿足國內需求。
2013年中國乙二醇進口量825萬噸,進口依存度達70%左右。預計2014年中國新增聚酯產能500萬噸,將繼續驅動乙二醇消費量的增長。草酸酯加氫路線煤(合成氣)制乙二醇相比石化乙二醇具有成本優勢,國內外共有10個技術聯合體開發了成套技術。隨著產品質量的不斷改進,部分企業乙二醇產品已在下游聚酯客戶獲得認可。
除了草酸酯路線煤制乙二醇外,2013年伊士曼化工宣布與JM戴維公司合作開發了先進的以合成氣為原料不經過草酸類中間體生產乙二醇的專利技術。此外,煤基甲醇制烯烴,進而乙烯生產乙二醇也是一條成熟並且具有成本競爭力的工藝路線,但相比草酸酯路線煤制乙二醇,其投資門檻要高很多,一般達200億。
解析:
(一)煤制乙二醇的優勢
1、技術成熟度。從技術成熟度看,煤基路線典型的甲醇制烯烴技術,每3噸甲醇可產1噸烯烴(乙烯/丙烯),再由乙烯制乙二醇,工藝穩定可靠。同時國內煤合成氣草酸酯路線的乙二醇工藝,在各方努力下不斷完善並實現工業化應用,採用該路線生產的乙二醇產品質量獲得在下游聚酯客戶認可,其中新疆天業5萬噸級示範項目,去年達到近90%的開工率。
2、投資門檻。從項目投資門檻看,國家發改委已明令禁止建設50萬噸/年及以下煤經甲醇制烯烴項目,50萬噸/年以上的煤制烯烴項目投資額巨大,典型的180萬噸/年煤基甲醇制烯烴項目投資額在200億元左右;如果以外購甲醇為原料,投資雖然可以降低很多,但原料成本難以控制。與之相比,同規模的草酸酯路線制乙二醇項目投資優勢明顯,30萬噸/年合成氣草酸酯路線制乙二醇項目投資僅為45億元,投資門檻降低很多;如果以工業尾氣為原料,不需要昂貴的煤氣化和空分裝置,則經濟規模可以降低到6萬-10萬噸/年,投資門檻進一步降低。
3、產品成本。從乙二醇產品成本看,2013年新疆准東、內蒙古鄂爾多斯和安徽地區5600千卡煙煤平均噸價分別為120元、350元和600元,而華東地區乙二醇平均市場價7780元/噸。以此計算兩種路線乙二醇送到華東地區的完全成本(含稅),草酸酯路線因煤的費用在成本結構中占比較低,在低煤價條件下,其成本略高於甲醇烯烴路線;但隨著煤價的上升,煤基甲醇烯烴路線成本開始反超,且煤價越高與草酸酯路線的成本差距也越大。
4、環境效益。從環境效益看,煤化工的碳排放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變換工段為了獲得氫氣,以一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氫氣和二氧化碳,二是自備燃煤電廠為獲得蒸汽和電力的碳排。草酸酯路線和煤基甲醇烯烴路線生產1噸乙二醇的二氧化碳排放分別為9.2噸和8噸。
水耗方面,煤制烯烴生產每噸烯烴耗水約30噸,而且在環氧乙烷水合制乙二醇過程中,也需耗水作為反應原料,以此計算每產1噸乙二醇耗水為19噸;而草酸酯路線煤制乙二醇的水耗為25噸。
(二)煤制乙二醇技術路線
目前國內宣布掌握煤制乙二醇技術的集合體主要包括:福建物構所、丹化集團、河南煤業集合體;天津大學、惠生工程、華本能源集合體;華東理工大學、上海浦景、淮化集團集合體;華誼集團等,此外還有日本高化學代理的宇部興產、東華工程集合體。
直接法:以煤氣化製取合成氣(CO+H2),再由合成氣一步直接合成乙二醇。此技術的關鍵是催化劑的選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實現工業化。
烯烴法:以煤為原料,通過氣化、變換、淨化後得到合成氣,經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烴(MTO)得到乙烯,再經乙烯環氧化、環氧乙烷水合及產品精製最終得到乙二醇。該過程將煤制烯烴與傳統石油路線乙二醇相結合,技術較為成熟。
草酸酯法:以煤為原料,通過氣化、變換、淨化及分離提純後分別得到CO和H2,其中CO通過催化偶聯合成及精製生產草酸酯,再與H2進行加氫反應並通過精製得到聚酯級乙二醇。該工藝流程短,成本低,是目前國內關注度最高的煤制乙二醇技術。
(三)中國乙二醇進口分析
2013年1-12月中國進口乙二醇824.11萬噸,同比增加3.5%;進口額達8.72億美元,同比增加5.4%;進口單價在1057.29美元/噸,同比增加1.72%。
2013年-2014年中國乙二醇進口量分析
數據來源:海關信息網
更多乙二醇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乙二醇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