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合資品牌汽車價格下降和渠道下沉的影響,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已連續9個月下降。各自主車企紛紛轉而發力新能源車,希望藉助新能源車實現「突圍」。近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有形汽車分會會長蘇暉,以及北汽集團副總工程師林逸指出,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連續下降是汽車社會的一個必然經歷階段,各國汽車要想把本土品牌或者自主品牌發展起來都必須要經歷這個過程。此外,不能將自主品牌汽車的突圍寄希望於新能源車,而目前價格問題是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敏感因素。
據中汽協最新發布的數據,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自去年9月份起至今年5月份已連續下跌9個月。除了少數幾家自主車企銷量有所增長外,大部分主流自主車企都不同程度出現下滑。根據上汽乘用車、長城汽車已披露的6月份銷量數據,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或將迎來「十連降」。
分析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一再失守的原因,有自身產品競爭力不足、合資品牌產品價格下探、各地限購政策的實施、消費升級偏向於外資品牌等。但筆者認為,造成當前自主品牌銷量持續下滑的根本原因還在於,自主品牌長期以來技術儲備不夠,盲目上新車,而新技術造成消費者體驗不好,最終「自食惡果」。
眾所周知,以比亞迪、吉利為首的主流自主品牌車企早期起家靠的就是模仿。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為了迅速占領山頭,獲得稱王的捷徑,自主品牌車企信奉以速度衝擊規模,以時間縮短差距,於是形形色色的惡性競爭就產生了,其中以低廉的原材料和不穩定的製造工藝生產出來的汽車給廣大消費者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時至今日,主流自主品牌車企製造工藝已經有所進步,並有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紛紛持續增加汽車技術的研發投入,寄希望形成品牌和技術的良性互動。然而,事與願違,自主車企除了在車身造型以及一些無關緊要的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外,發動機與變速箱等汽車製造核心技術仍未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突破,特別是追隨大眾 「TSI+DSG」技術自主開發的渦輪增壓發動機與雙離合變速箱不但整體性能遠不如外資品牌,甚至二者匹配的也不是很好。
目前國產渦輪增壓發動機和變速箱的發展模式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三種,一種是以和國外公司合作求得的技術援助為特徵的發展模式,一種是模仿創新性質的模式,一種是通過買入國外廠商的技術、再消化吸收的發展模式。
自從2009年大眾在華推出1.4TSI+DSG這一黃金組合後,大眾品牌在華銷量節節攀升,目前搭載該發動機車型的銷量,超過大眾在華總銷量的五分之二,算上1.8T、2.0T等,已經超過五分之三。繼大眾之後,通用、福特也跟進投放了渦輪增壓發動機。
在自然吸氣發動機技術儲備尚且不足的情況下,不甘落後的自主品牌眼瞅著外資品牌搭載的渦輪增壓發動機車型在華大獲成功,紛紛投入資金自主研發渦輪增壓發動機。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共有10家自主車企已經推出或計劃推出自主研發的1.5T增壓引擎。
其中,採取模仿創新性質研發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自主車企,渦輪增壓車型不僅投放比例小,問題頻出,而且銷量也不太明顯,其角色有點類似於花瓶。
以最早推出1.5T增壓引擎的長城汽車為例,哈弗H6搭載的1.5T版本車型就因動力不足飽受詬病,幾乎達不到廠商宣稱的110KW的最大功率。著名汽車測評人陳震曾提到,哈弗H6 1.5T是目前為止開過的唯一一款低扭差到掛一檔出公司地庫都幾乎要死火的車,雖然它裝配了一台很大氣上檔次的六檔手動變速箱,但日常開起來在車速不超 80千米/小時的情況下,如果你還想得到一個相對正常的動力輸出的話,那你基本上也就只會用到一檔、二檔、三檔了,那樣油耗也就上去了。
實際上,長城汽車所謂自主研發的1.5T增壓引擎也並非完全自主,長城在1.5L自然吸氣發動機基礎上,增加了一個來自上海菱重的輕質渦輪之後,然後再將部分零部件強化並重新調校之後就得到了現在的這台1.5T發動機。
與此類似,其他自主車企所宣稱的自主研發的1.5T增壓引擎核心部件也是來自於其他零部件供應商。比如比亞迪1.5TI發動機研發借鑑自大眾的 1.4TSI發動機,發動機的渦輪增壓器採購自博格華納,高壓油泵的供應商為瑪涅蒂?馬瑞利,而噴油嘴則來自博世提供技術的聯合電子。
相比較而言,筆者更看好「通過買入國外廠商的技術,再消化吸收的發展模式」。以上汽乘用車為例,旗下榮威和MG兩大品牌技術來源於英國羅孚品牌,之前在南京生產的1.8T渦輪增壓發動機就已經廣泛裝備在MG7上,隨著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的開發應用成為一種趨勢,上汽於2008年開始研究將羅孚的渦輪增壓技術運用到小排量發動機上。直到5年後,上汽才將1.5T發動機搭載到旗下MG5車型,目前榮威550、榮威350也都搭載了這款1.5T發動機。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3-2018年中國中高檔汽車市場深度分析報告了解到,上汽1.5T發動機最大功率僅為95KW,引擎仍沒有應用缸內直噴技術,但搭載該動力的榮威350車型在匹配6速自動變速箱後,卻遠比哈弗H6動力輸出平順多了,以至於自主車企眾泰汽車與華泰汽車旗下車型也裝備了這款發動機。
公平的說,相比國外品牌動輒數十年的發展歷史,很多自主品牌廠商發展不過數十年,技術儲備方面相比合資廠商肯定還是有很大差距,一款發動機從研發到量產裝配車型,要經過非常嚴格的測試,但是出於市場競爭的需要,為了搶占市場並擴大影響力,自主車企卻急於展示和推出渦輪增壓發動機車型。就是這樣一些還需要時間進行相關測試的車型卻被自主車企推向了市場,如何能讓消費者滿意呢?
一直以來,自主品牌車企都以價格實惠來吸引消費者購買汽車,甚至以價格低廉為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的藉口,但隨著合資品牌車價格的下探,自主品牌的這一優勢也被逐漸淡化,這也導致自主品牌在日趨激烈的車市競爭中節節敗退。自主品牌未來的出路只能是精耕細作產品本身,一步一個腳印的夯實汽車品質與技術,改變消費者對自主品牌價值低廉、車型品質無法保證等負面形象。
更多自主品牌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自主品牌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