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深港通」已報批 政策細則有待明確

「深港通」已報批 政策細則有待明確

2014-01-01 10:52:07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發展服務辦公室副主任肖志家在昨天舉辦的前海金融創新政策宣講推介會上表示,聯通深圳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交所的「深港通」已報批。

 「深港通」已報批

  「深港通」已報批

  而隨著滬、港股票市場的互聯互通,業界早有預測稱,深、港股票市場的互聯互通只是時間問題。港交所主席周松崗4月就曾提到,不排除未來和深圳交易所合作。分析人士認為,在滬港交易所互聯互通之後,若深交所與港交所進一步合作,有利於A股市場整體引入海外資金。

  此外,中信里昂中國與香港策略研究部主管張耀昌表示,央行計劃2015年或2020年實現資本帳開放,為免資金大量流出,必須逐步實施開放措施,未來除滬港通、深港通外,還有機會開放商品、固定收益產品及其他期貨市場。他同時表示,若資本帳完全開放,限額措施便沒有存在的必要,預期2至3年內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及RQFII(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有機會合併,5年內會取消。

  按照預定,8月30日,滬港通將迎來第一次市場演習。據了解,目前內地券商已經做好準備。但從投資者群體來看,目前很多一般投資者因為門檻和政策原因在觀望。而私募等機構們並不會大規模通過滬港通出境炒股,多數還是打A股的主意。

  滬港通連接測試結束

  據悉,上周末開始為期兩天的「滬港通」連接測試已告順利完成。而還預定在8月30日到31日以及9月13日舉行首輪市場演習。對此,港交所表示,市場演習和聯網測試,有助於參與者檢視其於滬港通推出時是否已準備就緒。

  據悉,在剛剛結束的連接測試中,主要是針對香港及上海兩地市場間的北向及南向交易,以及相關的結算及交收程序。共96名交易所參與者及7名非交易所參與者參加了本次連接測試。其中,前者占市場總成交額約80%。

  而對本周末的市場演習,有業內人士透露,其主要內容為滬港通的交易申報、成交返回、行情、過戶等相應的登記結算業務。

  對此,內地多數券商都做足了準備。「這是國務院和證監會今年的重點項目,而且對中國資本市場都有重大意義。我們高度重視,在IT系統、人員配備等方面都做了充足的準備。」廣州一位券商辦公室負責人表示。據了解,目前不少內地券商專門設立了滬港通事業部,負責運作滬港通業務。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證券行業深度評估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有的券商還專門開發軟體來幫助投資者套利。

  「券商會考慮日內交易的套利空間,因為在交易時間、交易機制上存在差異,可能會存在套利機會。而且會考慮在香港或A股兩地市場開發或者使用衍生品工具。」A股一家大型券商表示。

  政策細則未明確,投資者仍需觀望

  「我可能會去試一試。」一位A股投資者昨日表示。不過,多數散戶投資者目前還是持觀望態度。而包括私募等在內的機構依然將重點放在A股,通過滬港通炒港股的規模預計不會太大。

  「目前投資者處於觀望的階段,更多是等待細則落地和投資機會的明確。我們預計初期額度將會在開通後較短的時間內用完,但開閘即額滿的情況發生機率不大。」上述這家大型券商透露。

  據了解,普通投資者目前觀望主要是因為滬港通有較高的門檻,而且很多政策細則尚未明確。根據最新規則,內地投資者要想炒港股,帳戶資產應該不低於50萬元。中登公司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A股帳戶市值在50萬元以下的個人投資者為5030萬戶,占持股總戶數的96.92%。如按五成倉位計算,也將有至少4321萬帳戶資產達不到要求,占總持股帳戶數的83%。

  而在機構方面,似乎出境炒股並不積極,「據我們了解,私募這一塊,通過滬港通投資港股的意願不強。」格上理財專業分析師景卉昨日表示。她指出,一方面香港市場比較成熟,主題性炒作機會不明顯。同時,有一些機構高管都已經在玩港股。因此,這些機構未來的重點還是A股,「比如A-H股套利機會等。」景卉表示。

更多深港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深港通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