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2014年前9月近七成糖企虧損 製糖企業面臨寒冬

2014年前9月近七成糖企虧損 製糖企業面臨寒冬

2014-01-01 11:21:56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糖業即製糖產業,原料來源為甘蔗或甜菜,因其產品的體積遠小於原料,因此是一種原料區位的產業,目前生產糖最多的國家是巴西。中國糖業近兩年出現虧損狀況,據悉,2013年全國虧損31億元。下面關注一下前三季度糖企業績情況。

  各項成本居高不下,而糖價則持續低迷,被譽為「甜蜜事業」的蔗糖行業的寒冬仍在繼續。

  新榨季全面開榨在即,然而糖業已然深陷甘蔗面積與糖價雙雙大幅下降的泥潭。據中國報告大廳獲悉,農業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9月,311家全國規模以上製糖業企業中,虧損企業209家,虧損面高達67.2%,虧損額達57.2億元,虧損企業數和虧損額分別同比增長21.5%、58.4%。

2014年前9月近七成糖企虧損

  記者在近日召開的2014/15年製糖期全國食糖產銷工作會議上獲悉,海南省蔗農在2013/14榨季生產總收入同比減少27%,海南全省食糖銷售收入減幅達30.9%。

  「廉價外糖步步緊逼,蔗農、糖企雙雙進入危難臨界點,現在已經到了國家出台政策挽救國內糖業的時候了。」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製糖企業面臨寒冬

  從每噸高達7000元的售價被拉至4000元的低位,「糖高宗」身價驟降。廣西作為食糖主產區,其糖價為全國糖業奠定著主基調。11月6日,廣西糖網報出食糖價格為每噸4204元。

  資料顯示,甘蔗作為國內白糖的主要原料,具有周期性效應。甘蔗的習性是宿根形態,三年輪換,因此糖價一般體現出「牛市三年,熊市三年」的周期。2008年至2011年,白糖價格從每噸2800元漲至每噸7500元,2012年以來糖價又跌至每噸4000元。

  「甘蔗收購價是由政府擬定,加工後的食糖價格則是市場形成。」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是 政府蔗 與 市場糖 之間的對碰。」

  幫助糖企降低生產成本的辦法之一便是下調甘蔗收購價。為此,在2013/14榨季,廣西的糖料蔗首付價從2012/13榨季的475元/噸調低至440元/噸,這已經是廣西連續兩個榨季調低甘蔗收購價。

  「事實上,即使是在下調甘蔗收購價的條件下,糖企依然困難。」上述業內人士表示,「2013/14榨季,全國製糖工業企業上繳稅金35.1億元,虧損97.6億元,尚有22.83億元糖料款沒有交付給農民,製糖企業的生存舉步維艱,糖業面臨近三年來最嚴峻的一次寒冬 。」

  廉價外糖步步緊逼

  寒冬之中,廉價外糖卻步步緊逼。

  「國內外價差明顯,部分農產品加工行業面臨著生存考驗。」記者在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了解到,「國內生產成本上漲,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的價格開始全面高於國際價格,這就造成了一些農產品過度進口的問題,給農產品加工企業帶來新的挑戰。」

  農業部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3年,我國食糖累計淨進口1106萬噸,占同期國內生產量的26%,超出正常缺口500萬噸。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製糖行業市場調研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過度進口導致國內食糖價格跌破成本,國內製糖企業庫存積壓,虧損嚴重。

  「2013/14榨季海南省糖業出現了蔗、糖雙雙大幅減產的現象,蔗農無利、糖企虧損大。」海南省糖業協會理事長王達洲認為,「這與廉價進口糖的衝擊關係相關,而食糖生產成本又居高不下。」

  資料顯示,2013年以來國際糖價一直在16美分~20美分/磅的低位波動,2013/14榨季更跌破15美分/磅的歷史低點,遠低於國內糖價。據海關統計,2013年我國進口食糖454.6萬噸,同比增長21.3%,超出配額(194.5萬噸、15%關稅)260萬噸,相當於同期我國食糖產量的1/3左右,加之食糖走私現象嚴重(業內估計2013年走私糖規模50萬~100萬噸左右),對我國糖業造成了嚴重的負面連鎖反應,現有的糖業配額、關稅政策在國內外食糖價差較大的情況下難以發揮應有作用。

更多製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製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