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美國遠程醫療市場快速增長 問題和挑戰同時存在

美國遠程醫療市場快速增長 問題和挑戰同時存在

2016-01-01 11:20:30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近期由HealthMine對500位青睞科技的消費者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美國39%的受訪者還沒有聽說過遠程醫療或使用過遠程醫療服務,4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更青睞於面對面的看醫生。在對1500位家庭醫生展開的調查中發現,中仍15%的受訪者表示在醫療過程中使用過遠程醫療服務,90%的受訪者則表示他們會在必要的情況下使用遠程醫療服務。

  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遠程醫療還面臨著一些重要的問題和挑戰。就整個美國而言,各州有關遠程醫療的監管政策也大相逕庭。醫生組織正在發布不同的指導綱要,介紹哪些地方適合使用遠程醫療服務,並介紹遠程醫療服務的適當形式。

  與此同時,一些批評人士也質疑遠程醫療的質量能否會隨著此服務的快速擴張而提高。還有一些問題是,遠程服務醫療工作人員應該得到什麼樣的報酬。事實上,不同的醫療計劃,保險責任範圍也不盡相同,而大聯邦計劃只包括了極少的服務範圍。

  遠程醫療的未來將取決於監管機構、服務供應商、付款人和病人如何以及是否能夠處理以下的各種挑戰與問題。

美國遠程醫療市場快速增長 問題和挑戰同時存在

  其一,病人能否在享受便捷的服務時也能夠獲得高醫療質量?

  快速增長的遠程醫療服務通過電話、視頻或電子郵件等方式就將患者與他們此前從未遇到過的臨床醫生全天候地連接在一起。較為典型的是,這些都是普通感冒、流感、耳朵痛和皮疹等非緊急病情,每次費用大約45美元,與到醫療看醫療所需的100美元、去緊急救護站所需的160美元和急診所需的750美元等相比,便宜了很多。

  許多醫療計劃和醫生都在積極提供這種服務,並將此作為非常便捷的服務推廣。今年以來,約有四分之三的大僱主都在為他們的員工提供虛擬醫生看病服務,去年這一比例只有48%。

  不過,批評人士也擔心,這樣的遠程醫療服務或許會影響看病質量,只是提供了便捷而已。通過調查發現,這種服務可能會存在一些小問題。例如,醫生在不聽患者心率、查看咽喉或腫脹腺的情況下,可能很難準確地診斷出上呼吸道感染之類的疾病。

  當然,也有一些遠程醫療的醫生沒能提供細心的看護,甚至還有一些機構缺少相關的營業執照。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嚴重誤診的情況,這些誤診主要是由於醫生們未能問清一些的基本的問題。

  不過,加州大學的皮膚科醫生傑克·瑞斯奈克(Jack Resneck)表示,「遠程醫療的確充滿巨大的潛力,特別是在治療皮膚病方面,但是,有些遠程醫療診所還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美國遠程醫療協會和其它相關機構已經開始推出營業許可計劃,以便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遠程醫療診所。與此同時,該協會也告誡患者,要對那些銷售產品的診所保持戒備之心。

  美國遠程醫療協會本月剛剛通過全新的遠程醫療倫理指導綱要,呼籲參與此服務的醫生認識到這種服務的局限性,並確保他們獲取足夠的信息,之後再作出醫療康復意見。

  其二,誰為此服務付費?

  僱主和醫療計劃機構一直希望將虛擬緊急醫療納入保險範圍,但是,保險機構卻一直不願意為遠程醫療付費。據克利夫蘭診所負責遠程醫療服務的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彼得·拉斯穆森(Peter Rasmussen)表示,「很難得到付款,除非你親自去看這個病人。」

  目前,美國約有32個州已經通過「平等」法律,要求私營保險機構向遠程醫生支付患者看病的費用,只要有同樣的服務針對他們提供保險服務的患者。事實上,當前的醫療保險非常滯後,聯邦老年人醫療計劃只涵蓋了極少量的遠程醫療服務,而且只是針對偏遠鄉村地區的受益人,而且這些遠程醫療服務還只能由醫院、醫生的辦公室或診所提供。

  擴大遠程醫療保險範圍的法案已經在美國國會得到了兩黨議員的支持。不過,反對者擔心,擴大範圍可能會增加納稅人的成本,但支持者卻認為,從長期來看,倒是會節省納稅人的成本,未來10年內可以節省20億美元的成本。

  醫生之間的相互諮詢也很少被納入到保險範圍之內。例如Mercy和克利夫蘭診所之類醫療體系往往能夠為網絡中的小醫院提供中風、重症監護和其它特殊病例相關的經驗,每月收到一次費用,這些費用一般都不會由病人承擔。

  在這種機制下,小醫院也能夠為病人提供一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並宣傳這些小醫院與世界級的醫療機構合作。事實上,對小醫院而言,這種方式要比他們雇用大專家要便宜得多。對此,拉斯穆森表示,「這是眾所周知的三贏。」

  專家聲稱,可能會有更多的醫院投資遠程醫療服務,因為他們遠程了費用換取服務的付費模式,而是達成了管理醫療類型的合約之中,從而讓他們在給定的費用內為病人提供服務,並允許他們保留他們所節省的一切成本。

  其三,各州的監管政策過時嗎?

  從歷史情況來看,美國各州的醫療監管政策都不盡相同。但是,一些業務人士認為,50個不同的規則、許可費用、甚至醫療行為的定義在遠程醫療服務領域都不會有太大的意義,甚至會阻礙遠程醫療服務的發展。

  目前,在一些州,醫療必須要有有效的許可證才能向病人提供醫療服務,這就意味著虛擬看病企業只能夠與當地獲得受權的診所合作。這就為一些世界級的醫療中心帶來了一些經營障礙。

  例如,一些世界級的遠程醫療機構的醫生,能夠通過電話、電子郵件或網絡聊天等為其所在州之外的其它地區已經從醫院回家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但是他們只能討論當面診斷的病情。對此,醫療專家史蒂夫·奧門(Steve Ommen)表示,「如果病人想交流新問題,那麼這位醫生必須要獲得該州的許可才能討論。如果沒有的話,那麼病人首先應當與當地的診所溝通這些情況。」

  目前為止,全美已有17個州簽署了一項協議,此協議允許其中一州獲得許可的醫生能夠在其中另一州快速獲得許可。儘管一些遠程醫療服務支持對此協議表示歡迎,但是,他們還是希望各州能夠主動為其它州的醫生授予這項權力,就像他們頻發汽車駕駛證那樣。美國遠程醫療服務協會執行長喬納森·林庫斯(Jonathan Linkous)表示,「每當你們驅車經過另一個州時,根本沒有必要停車索取新的駕駛證。」

  但是,一些州不願意停止當前控制醫療體系的措施,多數州還在考慮新的監管政策。今年以來,全美已有42個周頒布了200多項與遠程醫療相關的法案,其中諸多與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Medicaid)涵蓋的服務以及納稅人是否應當為偏遠地區病人的遠程醫療服務支付成本等有關。對此,美國醫學聯合會的官員麗莎·羅賓(Lisa Robbin)表示,「許多州都在嘗試限制遠程醫療服務。」

  其四,什麼才是合法的醫療措施?

  網際網路上井噴的大量健康信息引發了有關什麼可以看作是醫療措施的一系列新問題。一些網絡企業讓患者諮詢外面的醫生,而這些醫生根本沒有美國的醫療許可證,然而這些機構再發布一些難懂的條文,否認他們提供醫療信息,也沒有提供醫療建議。

  FirstDerm就邀請患者上傳他們皮膚病的照片和相關描述,並聲稱一位「由委員會認證的醫師」將在24小時提供答覆,確診病情並開具藥方,每次收費25美元。其中的多數醫生來自歐洲。在這種模式下,並不存在所謂的「醫患關係」,因為醫生和病人都是匿名的。

  這些服務都是沒有許可證的「醫療措施」嗎?對此,美國各州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一般而言,美國醫療委員會也不會調查這些情況,除非有患者遞交正式的投訴意見。羅賓表示,即使如此,美國醫療委員會也只是對在各個州獲得許可證的個體醫生進行裁決,而不是針對企業,而且更不會對海外的醫生進行懲罰。

  其五,這將如何改變行業競爭?

  遠程醫療也震動了傳統的醫療服務供應商與患者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推動了一些重要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不斷升級,這些醫療機構的專家們紛紛開始爭搶競爭對手的患者。

  與此同時,諸如美國第二大醫療保險服務商Anthem和美國最大健康保險公司聯合健康(UnitedHealth)集團都在提供他們自己的直接面向患者的虛擬醫生看病服務,而不需要使用那些來自網絡企業所提供的類似服務。大醫療系統如今都為病人提供虛擬的後續和慢性病治療服務,同時也向新老患者提供急性病的看病服務。

  如今,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美國斯坦福醫療中心以及哈佛大學附屬醫療機構和其它醫療中心也都提供遠程諮詢服務。美國遠程醫療服務公司American Well主要向諸多醫院的遠程醫療服務提供軟體產品,如今這家公司也希望成為公司執行長洛伊·施庫恩伯格(Roy Schoenberg)所謂的「醫療界的亞馬遜」,提供來自頂級醫院的品牌遠程醫療服務。

  克利夫蘭診所也在努力成立「雲服務中的克利夫蘭診所」,這種診所可以讓全美患者聯絡到該診所的醫生,而不需要再到俄亥俄州。拉斯穆森也預計,與當地的醫療診所、實驗室和影像中心合作,提供當面的檢查是一種必要的行為。他稱,「這將在各個醫療服務供應商之間開啟一個全新的合作方式,而這種方式是目前為止還沒有見過的。」

  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遠程醫療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遠程醫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遠程醫療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