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是近年來網際網路金融發展最迅猛的產品之一。只要你是在校學生,網上提交資料、通過審核、支付一定手續費,就能輕鬆申請信用貸款。
校園貸市場隱患暗伏,成為網際網路金融的風險高發區。針對校園貸出現的一些亂象,銀監會近日聯合14個部委重點整治校園貸市場,對校園貸平台實施分類監管。
監管層如此重視,源自校園網貸引發的很多問題日漸暴露。今年上半年,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大二學生,用自己的身份以及冒用同學的身份,從多家校園金融平台獲得無抵押信用貸款數十萬元,後因無力償還跳樓自殺。該事件一經報導,立刻在媒體和社交網絡上引發軒然大波,對校園網貸平台加強監管的呼聲不斷。
此後一段時間內,該類產品的相關負面消息不斷曝光。據媒體報導,有高校學生聯合某校園網貸客戶經理和線下代理,找學生「刷單」,最終造成學生巨額財產損失。
面對行業亂象,在銀監會「停、轉、整、教、引」五字方針指引下,重慶、廣西、深圳及廣州等地相繼出台校園網貸整改措施。重拳出擊後,校園網貸平台從野蠻生長進入了嚴查嚴管階段。不少平台下線了相關業務或宣布轉型。其中,趣分期宣布從校園市場轉向全社會信用卡消費金融用戶,名校貸也計劃升級現有校園網貸平台,進軍白領市場。有媒體稱,校園網貸市場正經歷一場「浩劫」。
如此判斷可能有些聳人聽聞。與其說是「浩劫」,不如說是規範和轉型。真正的問題是,如何避免從「不管就亂」變為「一管就死」,實現行業由亂到治?
這就需要釐清一個基本問題,即校園網貸平台「任性放貸」、有恃無恐,大學生非理性消費和借貸的底氣在哪裡?
其實,選擇高校學生作為主要客戶,可謂「兵行險著」。一方面,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天之驕子,大學生多屬於優質客戶。但由於其尚無固定收入來源,消費能力不強,甚至不乏部分學子受家庭經濟條件限制,在學費和基本生活費用方面捉襟見肘。鑑於此,部分網際網路金融平台推出了校園網貸產品,幫助大學生繳納學費或資助他們進行小型創業。這種初衷無疑是好的,也的確能解燃眉之急,甚至助力部分學子挖掘第一桶金。
另一方面,大學生大多無固定收入,消費觀、價值觀尚未成型,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誘惑。隨著個性化、多元化消費需求的崛起,大學生們追求時尚或者享受優質生活的需求又催生了另一類校園網貸,即針對大學生們的消費欲望與消費實力不符的客觀現實,推出分期付款類信用產品。這類產品的適當應用,可以撬動消費,但是也很容易放大風險。
真正放大風險的不是校園網貸產品本身,而是大多數平台缺乏合理的約束機制,信用審查流程過於簡單。令人警惕的是,平台這種「任性和大膽」並非來自科學合理的分析、對消費群體的信任或是財大氣粗,而是在於相信大學生的父母會為其買單。前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縱容大學生非理性消費,後期卻一味催收,甚至以收取高額利息或違約金為根本目的,使得部分校園網貸產品演變為「高利貸」。
同時,不少借貸學生無視高利息壓力,透支消費也並非單純出於無知。除了少數學生迫於真正的財務困境而借款外,很多超支借貸的學生之所以敢於放縱消費、深陷債務,還是寄希望於家庭來收拾殘局。
也就是說,平台和不少學生的默契在於,總會有人來承擔債務責任。大多數中國家長面對兒女非理性消費而形成的「意外帳單」,儘管心痛或憤怒,但往往會選擇乖乖買單,絕不忍心選擇讓孩子因此背負信用污點,影響其畢業乃至接受法律制裁;而校方也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規勸學生家庭早日還錢了事,甚至部分被盜用信息的「借款人」也被建議先堵上債務窟窿再進行維權。這種心理不但會助長相關平台肆意放貸,也不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理財觀和消費觀,樹立責任意識。
除了嚴格監管、加強金融風險知識教育等措施外,要讓校園網貸走向健康、良性發展,還需讓行為主體成為真正的風險承擔者。校園網貸平台本身在風控環節的疏漏甚至是「刻意縱容」當然應受到懲治。但是,「一刀切」扼殺類似產品,也不免有矯枉過正之嫌,更何況只靠硬性禁令也難以堵住所有風險。民間「高利貸」屢禁不止即是鐵證。
在加強行業監管、樹立嚴格規範的發展前提下,各方都應反思並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不僅是對立法者、執法者的要求,也是對傳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提出的要求。一方面,可以通過非金融個人徵信信息的建設與共享、風控條例的嚴格規範、違法操作的嚴格懲治來約束行業內平台的行為,對違規企業和失信個人都施以更全面的懲戒,讓其自身承擔相應責任;另一方面,應引導高校學生樹立健康、理性的消費觀和理財觀,讓學生、家長乃至校方都正視並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
校園貸各種亂象需要大學生、監管政策、學校及金融機構各方面共同努力解決。期待經過淨化的校園貸市場,會有更多合格的借款平台和借款人出現。
更多網貸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網貸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