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教育部:努力開創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

教育部:努力開創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

2016-01-02 09:53:36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專業教育,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12月9日,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出席直屬高校工作諮詢委員會第26次全體會議並講話。他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高等教育重要論述,進一步增強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責任感、使命感,統籌做好教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陳寶生指出,本次直屬高校諮詢會是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一次重要會議,高校諮詢委員圍繞高等教育領域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深入交流,形成共識,會議時機好、主題好、內容好、形式好、會風好,對統籌做好「十三五」時期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高等教育

  陳寶生強調,要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梳理中央對教育工作提出的各項任務。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於高等教育的重要論述,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要深入學習領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全面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工作,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學習中,要抓住精神實質學,從歷史方位的新闡釋、價值定位的新導向、工作布局的新要求三個方面悟透精髓所在。要善於把握形勢學,認清高等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地位作用、目標任務。要在總結反思中學,堅持問題導向,找出差距不足,務實推動工作。

  陳寶生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全面落實四項重要任務。

  一是把加強黨的領導落到實處。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靈魂。要保持政治定力,加強黨對高校領導,抓好黨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要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相結合,落實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督責任,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基層黨組織特別是教師黨支部建設。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做到質量建黨。要通過推進教師、學生兩大群體並進,推動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和領導權,抓好教材特別是馬工程教材建設。

  二是始終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要更加重視因材施教,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把立德樹人落實到學生健康成長上。要加強師德建設,重視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把立德樹人落實到教師教書育人上。要捨得用力,下足功夫,優化資源配置,加強本科教育,把立德樹人落實到提高本科教學水平上。要抓責任、抓標準、抓激勵、抓評估,把立德樹人落實到提高教育質量上。

  三是認真做好服務國家這篇大文章。要紮根中國大地,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增強服務國家意識,主動與國家戰略對接。優化辦學結構,培養大批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學術領軍人物,構建協作體系及安全評價機制,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拓展服務面向,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經濟建設主戰場、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發揮作用。

  四是著力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改革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關鍵所在和動力所在。要用好高校辦學自主權,加強以章程為核心的制度建設體系,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領導幹部依法治校能力。要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更好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積極性。要以改革精神推進「雙一流」建設,真正實現內涵式發展。

  陳寶生強調,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都要圍繞迎接黨的十九大來謀劃,要遵照中央要求、部黨組部署,按照學校制定的規劃、計劃,謀深謀細,對表對帳,著眼學習、穩定、改革、公平、質量、就業、黨建等關鍵詞,聚焦聚力,抓緊抓實,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氛圍。

  2016-2021年中國高等教育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改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初步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在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