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理諮詢行業現狀不容樂觀,市場存在冰火兩重天的窘境,雖然很多人熱衷於各種心理測評,但是心理諮詢行業卻缺乏良好的盈利模式,心理諮詢機構的服務質量也是良莠不齊,引人擔憂。
目前我國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和心理障礙的患者多達1600多萬,1.5億青少年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就有3000萬人。中國大概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1/4。缺乏從事心理諮詢的專業人才是造成我國自殺率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而從廣義上來說,每一個人都需要心理成長的服務,而不僅僅是心理障礙患者。
按照美國每100萬人中有1000人(1000:1)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的比例計算的話,中國的心理諮詢師的隊伍要建立到多大的規模,才可以承受這個市場的重託?按我們高校培養人才的速度,需要多少時間才可以做到?可能這個之間的差距會觸目驚心。這也是一個行業的難題。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心理諮詢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數據統計,全國精神衛生服務機構不足2000家,精神科醫師只有2萬餘人。而心理諮詢師培訓市場從2003年起每年增長50%,迄今已有大約200萬人參加諮詢師考試,約90萬人獲得了心理諮詢師資格。即便如此,中國心理諮詢師尚有約47.6萬的缺口。
「可以說是天壤之別。」談及中國心理諮詢市場的過往和現狀,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危機干預科主任尹平如此感慨。他在這一行當已從業30餘年。
心理諮詢是一團火,更是一種潮流。近幾年,心理測評逐步攻占朋友圈、微博,數以千計的私營心理諮詢機構、網際網路心理諮詢平台等通過當面、語音、視頻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不少高校也陸續成立心理諮詢中心。
儘管發展勢頭明顯,國內心理諮詢行業還未形成成熟的心理研究、心理諮詢體系,各機構服務形式、商業模式五花八門,心理諮詢師從業和監管規則也並不完善。
「市場還處在早期階段,很難集中爆發。」連日來,記者採訪的中外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網際網路諮詢負責人,均向記者傳達這一結論。
即使資本青睞,政策扶持又明朗,但是行業自身卻面臨很多痛點、困境重重。主要的痛點如下:
1、服務的分層。精神科的從業者有醫師資格證所以有處方權,可以對外開各類精神科的藥物,而心理諮詢僅提供諮詢服務,沒有開精神科藥物的資格。由於沒有開藥權,心理諮詢師遇到需要吃藥或住院的重性精神病必須轉介給精神醫院。這就造成了服務的分層:精神病歸精神醫院,而神經症歸心理諮詢師。
2、從業者水平層次不齊。因為心理諮詢行業缺乏有效的監管和規範,從業者魚目混珠,影響了心理諮詢師的整體形象,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3、缺乏成型的產品。心理諮詢行業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它的弱點是沒有成形的產品,更沒有一種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也無法進行口口相傳的宣傳,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進,所以要獲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也是許多心理諮詢師選擇離開的原因之一。
4、缺乏轉診機制。在已開發國家,許多慢性疾病如抑鬱症被列為初級保健服務,由社區周邊的家庭醫生負責一線篩查或控管,再轉向專科醫院。
5、心理諮詢服務是否將納入醫保體系。在我國,部分有心理諮詢需求的民眾的收入水平無法承擔每療程5-8個小時,每次幾十到幾百不等的心理諮詢費用。定價太高或者太低,都無法滿足雙方需求。
6、監管的缺失。目前,我國心理諮詢師的資質認可和證書頒布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由各省市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局管理。心理諮詢師申請開辦心理諮詢室,僅需通過當地工商局註冊審批,不在衛生部門的監管範圍內,導致專業諮詢方面出現監管空白。
市場升溫早已受到資本關注。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獲得融資的企業有11家,2016年有9家。融資金額也屢刷新高,如壹心理A+輪獲得1000萬美元,好心情獲得恩華藥業5000萬注資。
但受訪者皆向記者表示,中國心理諮詢市場還未迎來爆發。李可指出:「中國心理諮詢市場還處在早期階段,衡量市場是否成熟,可從業者全職與兼職占比作為參考依據。目前全職比例僅占38%,兼職高達62%。」
機構的營收窘況佐證了這一觀點。一名私立心理諮詢機構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心理諮詢行業成形的產品很少,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也很難口碑宣傳。
價格也是心理諮詢市場難點,記者了解,公立醫院定價與其他疾病沒有區別,從幾塊錢到幾十元,私立機構價格每小時(半小時)200-1500元。
張璐璐直言:「我們科室的掛號費跟其他科室一樣,但是診療時間長很多。有經驗的醫生接診首診病人至少半小時,要詳細採集病人病史,還要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從性並需與家屬溝通,相關的體格檢查也不可少。但心理諮詢費用一次30元,心理治療費一次80元。」
醫保無法報銷也是市場尚未井噴的主要因素。在美國,心理治療納入醫保體系,而國內的醫保報銷剛剛起步,僅在北京、徐州等地部分三甲醫院、特定的心理諮詢室可以刷醫保卡。
「市場中定價上千的現在也不稀奇,」尹平告訴記者,「正在試點的地區報銷額度其實不高,因為患者需要複診,嚴重的患者還要長期就診,不納入醫保會影響患者積極性。」
而即便實現醫保報銷的海外市場,同樣面臨就診積極性問題。常駐新加坡的華人心理諮詢師Effie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國外心理諮詢的價格普遍較高,雖然有醫保,還是有許多人覺得浪費錢,只是相對國內來講普及度高一點而已。」
近30年來,與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水平相伴而來的階層撕裂與認同缺失,引發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
中國心理健康醫療市場發展前景極大,不過心理諮詢想要爆發起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未來我國心理諮詢行業發展也會呈現出新的商業模式,比如實現網際網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