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已正式批准將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列為新礦種,成為中國第173個礦種。可燃冰的產業化有望進入「快車道」。
可燃冰是指由甲烷為主的烴類氣體與水形成的類冰狀結晶化合物,多以固態等形式賦存于海底沉積物或陸上凍土區岩石的裂隙、孔隙中。可燃冰開採出來的天然氣在用途上與常規天然氣一樣,主要用於民用和工業燃料,化工和發電等。
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司長鞠建華在當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海域可燃冰資源量大,是重要的戰略後備資源,其開發利用將為國家能源資源保障提供新的方向,降低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同時,可燃冰成為新礦種有利於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格局、促進勘查開採科技創新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引發上一輪全球能源革命的頁岩氣在5年多前被確立為中國第172個新礦種。此後,中國官方對頁岩氣探礦權進行公開招標出讓,吸引了大量民間資本進入頁岩氣的勘探開採領域。頁岩氣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進程因此加快。
被確立為新礦種後,可燃冰產業化也有望提速。鞠建華指出,列為新礦種,有利於勘查開發統一管理,推動勘查開採產業化進程。例如:通過放開可燃冰的礦業權市場,推進其勘查開發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國內外具有資金、技術實力的多種投資主體進入可燃冰勘查開發領域,可以極大地激發市場的活力。
2017-2022年中國可燃冰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明,2017年5月,中國成功實施海域可燃冰首次試采。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昆指出,截至7月9日主動關井,此次試采連續穩定產氣60天,累計產氣量30.9萬立方米,取得了持續產氣時間最長、產氣總量最大、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但試采成功只是第一步,實現可燃冰產業化仍然面臨著提高產量、降低成本、保護環境等諸多挑戰。
下一步,王昆表示,將加大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力度,「摸清家底」;開展不同類型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建立適合中國資源特點的開發技術體系;同時,把加強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他透露,未來將建設2至3個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推動勘查試采、理論技術、工程裝備和相關政策先行先試,率先建成資源勘查開發示範基地。
作為一種可以替代石油、天然氣的重要戰略性能源,可燃冰的開採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和矚目。和人們熟悉的海底石油、天然氣田相比,俗稱「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是標準的「高潛力」能源。可燃冰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積物或者大陸永久凍土中,而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可燃冰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體作為氣源。因其外觀像冰一樣且遇火可燃而被稱作「可燃冰」或「固體瓦斯」。其熱值比石油高許多,燃燒後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因此,可燃冰被看作是有望取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新型能源。中國能安全無泄漏地開採可燃冰,也是全球可燃冰應用中的一大創舉。資料顯示,泥質粉砂型儲層,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滲透率等特點,加上深水區淺部地層鬆軟,極易垮塌,鑽探風險很高,加大了開採難度。據人民網此前報導,在上述可燃冰試采期間,試采海域海水及周邊大氣等甲烷濃度無異常,環境無污染,鑽井井壁和開採地層穩定,未發生地質災害,實現了安全可持續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試采成功的基礎上,未來中國將加大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力度,為產業化提供資源基礎。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儘管價值巨大,但目前可燃冰的開採仍然停留在基礎研究領域,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開發仍需時日。」業界分析普遍指出,隨著未來技術進步,可燃冰的開採成本將會進一步下降,中國可燃冰的能源消費比例將會得到提升。
有關專家表示,可燃冰是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基於中國可燃冰調查研究和技術儲備的現狀,預計2030年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年產能達到10億立方米,並實現可燃冰的商業性開發。在此背景下,利好海上油氣鑽采設備和天然氣裝備產業鏈的相關企業,相關概念股有望持續獲得市場資金的關注。
更多可燃冰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可燃冰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