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醚作為兼具燃料與化工原料屬性的重要能源產品,其行業發展與市場競爭在 2025 年呈現出顯著特點。《2025-2030年中國二甲醚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二甲醚生產國,產能分布高度集中於華東、華中、華北地區,占全國總產能的 70%,但行業平均開工率長期低於 40%,產能過剩問題依然突出。從價格波動看,2013 年二甲醚年度平均價格為 3.98 元 / 公斤,價格波動區間為 3.44~4.92 元 / 公斤;2014 年均價降至 3.7 元 / 公斤,波動區間收窄至 3.28~4.13 元 / 公斤;2015 年 1~6 月均價進一步下探至 3.18 元 / 公斤,最低月度均價出現在 1 月,為 2.76 元 / 公斤。這種價格持續下行的態勢,與行業內企業低價競爭、原料成本波動及下游需求疲軟密切相關。當前行業競爭呈現兩大特徵:一是工藝同質化導致產品差異化程度低,國內企業普遍採用氣相法生產工藝,成本結構與產品質量趨同;二是運輸成本高企限制市場輻射範圍,企業多依賴周邊銷售,加劇了區域性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
二甲醚的定價機制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從上游原料看,甲醇作為主要生產原料,其價格波動直接傳導至二甲醚成本。國內甲醇生產以煤炭法為主,2014 年下半年煤炭價格暴跌帶動甲醇價格同步走低,至 2014 年末甲醇價格觸及金融危機以來最低點,2015 年甲醇價格反彈 600 元 / 噸,推動二甲醚價格上漲超 700 元 / 噸。下游需求端,90% 的二甲醚用於液化氣站摻燒,10% 用於精細化工領域,其需求量高度依賴與石油煉化產品的價差:當二甲醚與液化石油氣價差超過 500 元 / 噸時,液化氣站採購量顯著增加;與丙丁烷價差超過 600 元 / 噸時,精細化工領域需求才具吸引力。國際石油價格波動成為行業定價的核心變量,以 WTI 原油期貨為例,2015 年 1 月最低 46.96 美元 / 桶,5 月漲至 64.07 美元 / 桶,漲幅 36.4%,同期二甲醚現貨價格上漲 25.7%,甲醇期貨上漲 34.7%,體現出強烈的價格聯動性。此外,庫存管理模式加劇了價格波動:以銷定產模式下,庫存積壓易引發企業被動降價;以產定銷模式則因忽視市場需求導致惡性競爭,行業整體缺乏庫存調控能力,使庫存水平成為價格變動的 「風向標」。
在定價策略選擇上,成本導向定價仍是基礎方法。加成定價法通過 「單位完全成本 + 加成率」 確定售價,適用於需求彈性較低的二甲醚市場,其優勢在於計算簡便,但缺陷是忽視市場競爭與需求變化。競爭導向定價則分為通行價格定價與主動競爭定價:前者通過維持行業平均價格獲取合理利潤,適合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後者基於企業成本與產品差異主動調價,但在產能過剩背景下,易引發價格戰並導致行業利潤萎縮。需求導向定價更注重消費者價值判斷,理解價值定價法通過市場定位與營銷手段強化客戶對產品價值的認知,需求差異定價法則根據時間、區域、客戶類型實施差異化定價,但需滿足市場細分獨立、無低價競爭者等前提條件。定價技巧方面,現金折扣與銷量折扣是行業常用手段,前者通過鼓勵提前付款加速資金周轉,後者依據提貨量或合同完成度給予讓利,以提升客戶黏性。
面對動態變化的市場環境,二甲醚企業需靈活調整價格策略。主動調價需充分評估對市場份額、競爭格局及企業形象的影響,而應對競爭對手調價時則需快速響應並制定針對性方案。當前行業雖處於成長期末期,需求接近飽和,但通過兼併重組優化產能結構、提升規模化水平,仍是突破競爭困局的關鍵。未來,隨著新能源技術的發展與能源結構調整,二甲醚作為清潔燃料的應用場景有望進一步拓展,企業需在成本控制、產品創新與市場細分領域深耕,以在激烈競爭中構建差異化優勢。
2025年二甲醚行業競爭呈現產能過剩、價格聯動性強、同質化競爭激烈的特點,定價機制受原料成本、石油價格、下游需求及庫存管理等多重因素影響。成本導向、競爭導向與需求導向定價策略各有適用場景,需結合市場動態靈活運用。行業長期發展需通過產能整合、技術升級與差異化營銷突破瓶頸,在價格策略優化中實現利潤增長與市場份額提升的平衡。
更多二甲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二甲醚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