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褐煤行業分析報告 >> 2015年我國褐煤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2015年我國褐煤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2015-11-30 18:38:51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據褐煤行業競爭了解,前幾年興奮進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以下簡稱「錫盟」)和呼倫貝爾盟(以下簡稱「呼盟」)圈占煤炭資源的投資者們,現在已經是騎虎難下了。錫盟和呼盟地下埋有數千億噸的褐煤資源,但就地發電利用消納不了,電網外送通道又不通暢,如果地面外送,褐煤熱值低,水分大,運送既不安全,也不經濟——褐煤水分可以占到其重量的近一半。現對2015年我國褐煤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由是,幾十個褐煤提質項目建立起來,就依傍在那些已經停止生產的礦井旁邊。由於在國際上褐煤提質也沒有大規模實踐,這些項目選用的技術路線也各不相同,十幾種技術路線同時在草原上各自發展。

  但經過這幾年的實踐,一些技術路線的利弊已經顯露無疑。褐煤中低溫乾餾已經逐漸成為共識,所差僅為具體工藝的優劣比拼。

  「在這個圈子裡,大家各自技術封鎖,所有的人都稱自己的技術是最好的。」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會長張紹強說。因為職務之便,他考察過多個褐煤提質項目。

  在張紹強看來,一個好的乾餾褐煤工藝,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大規模推廣的前景;二是褐煤乾餾產物必須全方位高效利用。

  近些年來,一些後起之秀開發的褐煤乾餾工藝已經展現出滿足上述條件的潛力。隨著工藝的進一步成熟,褐煤提質產業化日期也愈發逼近。「如果一切順利,一兩年之內,褐煤提質就可以產業化推廣。」張紹強說。

  無處可去的褐煤

  褐煤開發利用始於數年前的煤炭供應緊張期。許多企業尤其是發電集團赴內蒙古、新疆等地圈占資源,其中就包括內蒙古錫盟和呼盟。

  錫盟和呼盟的煤炭資源以褐煤為主,占我國褐煤資源3000億噸儲量70%以上。伴隨著為期數年的煤炭開發,褐煤資源已形成大規模產能,兩盟總產能已經超過每年3億噸。

  褐煤就地發電是最佳利用途徑,無需運輸。但內蒙古本身多煤多風,裝機規模長期居中國第一,棄風窩電現象十分普遍,無法給褐煤發電讓出空間。

  如此,褐煤只能通過地面運輸送往其他省份電廠。但褐煤是一種低熱值煤,發熱量一般為2300大卡~2500大卡,含水量高,一般含水32%~45%之間,揮發分高。如果採用鐵路或汽車運輸,僅水分重量就使同等熱量煤炭運費增加1倍。而且,當前正值煤市寒冬,煤炭產能供大於求,將褐煤從內蒙古運至中東部電廠,更加沒有經濟可行性。

  「當初大家搶著去圈煤,總想著先把資源抓在手裡,對褐煤的特性也不太了解。」張紹強介紹說。

  事實上,當初興致高昂前往兩盟圈煤的企業,現在已經是進退維谷了。把褐煤開採出來,煤炭賣不掉,發電送不出,運輸不划算;不開採,礦井已經建好,設備折舊、人員維持,以及煤礦抽水,也需要資金投入。

  張紹強早前曾沿著兩盟走了一圈。據張紹強介紹,多數投資方選擇了後者,礦井停在那裡,僅僅是維持,並不進行生產。

  告別物理脫水法

  由此,褐煤提質被提上日程。據相關人士介紹,其一是因為內蒙古當地政府要求50%資源就地轉化;二是通過提質,可以降低水含量,使得輸往省外成為可能。

  據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化工分院副院長陳亞飛介紹,目前褐煤提質項目有數十個,對外號稱年轉化規模20萬噸、50萬噸甚至百萬噸不等。

  這些項目採用的技術路線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淺度脫水、深度脫水和褐煤化工3條路線。每條路線下又有若干類技術,每類技術下又分很多種工藝。

  淺度脫水與深度脫水的區別在於,淺度脫水一般脫水15%~20%,不破壞煤炭孔隙結構,而深度脫水則脫掉絕大多數水分,並打破煤炭孔隙結構,形成煤末,所以又需加上成型工藝。

  目前,深度脫水路線的項目代表是神華寶日希勒項目,規劃兩條年轉化50萬噸的褐煤提質生產線。儘管神華寶日希勒已對外宣稱工業試運行成功,但業內專家對此均持懷疑態度。有知情人士透露,神華寶日希勒生產線並沒有持續運行。

  據該人士解釋,神華寶日希勒的技術缺陷在於高溫乾燥脫水之後,空氣進入煤炭孔隙,隨後高壓成型,空氣被壓縮,形成煤球後會反彈,出現「氣爆」現象,煤球破裂,只能送往電廠發電,又需再次粉碎,重複無用功,經濟不划算,也沒有市場競爭力。

  褐煤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相對淺層脫水,深度脫水成本更高,平均每噸附加約數十元,與褐煤開採成本相當,在煤市低迷期,很難形成市場競爭力。

  淺層脫水由於附加成本低,每噸僅需數元加工成本,因而在現實中尚有運營的空間。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僅有神州公司錫盟西烏旗20萬噸褐煤混硫乾燥項目一直在持續運行,因為成本低,效益尚可。

  但實際上,不管淺層脫水還是深度脫水,都屬於物理脫水,其最終產品仍然是煤炭,產品雷同,在當前煤炭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只能依靠邊緣市場得以存活。如通過脫水,提升熱值,可就地出售給水泥、鋼鐵等企業。

  「因為不管怎麼樣,大家都是露天開採,褐煤提質增加了加工成本,在煤炭供大於求現狀下,如何和優質煤競爭?」陳亞飛說。

  褐煤乾餾工藝紛爭

  幾年的探索之後,在褐煤提質業中已形成了共識,即轉向褐煤中低溫乾餾技術。褐煤乾餾,即對褐煤進行中低溫隔氧加熱,拿出褐煤中揮發分及煤焦油,同時脫掉水分,最終形成高熱值的半焦化煤炭。

  據了解,1噸褐煤經過乾餾之後,會分離出約200立方煤氣,50千克煤焦油(按煤焦油占褐煤5%比重,具體情況有差異),以及400千克水和半焦煤炭產品。

  目前,褐煤每噸市場價約為100元左右,如經乾餾提質,其中僅50千克煤焦油價值就約150多元,另外200立方米煤氣可分離出約100立方米甲烷,市場價值約180元,然後還餘下100立方米氫氣和半焦煤炭,也是高價值產品。

  「褐煤中低溫乾餾是未來褐煤提質的發展方向,經濟價值非常可觀,而且天然氣和焦油都屬於緊俏產品,不缺市場。」張紹強說。

  目前,褐煤乾餾處於技術甄別期。目前,僅褐煤乾餾工藝就有數十種,如北京神霧集團轉底爐乾餾技術、中煤龍化滾筒氣載體乾餾、以及立式蘭炭爐技術及其變種等。

  「大家都存有私心,彼此技術保密,互相不交流,都希望自己技術成熟後,出售技術工藝。」張紹強說。

  據了解,各個廠家私底下都認為自己的工藝最好。但作為第三方,張紹強告訴記者,這些工藝或者還不成熟,或者不利於規模推廣。在他看來,神霧轉底爐乾餾技術可能是最適合產業化推廣的,「神霧的技術適合規模推廣,而且循環利用做的好」。

  但目前神霧剛剛進入褐煤提質領域,所開發工藝尚屬試驗階段,還需要示範項目的考驗。「如果一切順利,一兩年之內,褐煤提質就可以產業化推廣,但不排除會出現更好的工藝。」張紹強說。

  管道困局

  技術的成熟是一方面,配套設施是否到位也將成為褐煤提質能否順利產業化的因素。褐煤乾餾提質之後,煤氣如何運輸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

  中國的天然氣管道並不經過錫盟和呼盟。目前,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氣管道經過錫盟,但運量遠不足以滿足未來褐煤產業輸氣需求。目前,褐煤乾餾提質項目的做法要麼是用煤氣加熱循環利用,要麼放空燃燒,白白浪費。

  有業內人士透露,這裡面存在一個博弈的困境。管道投資方看到褐煤提質現在還處於示範項目階段,小打小鬧,形不成規模,不願冒險鋪設管道。而褐煤提質投資方,因為沒有管道運輸煤氣,褐煤乾餾的經濟價值難以體現,也不願加大投資擴大規模。

  「這就好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張紹強說,必須有人牽頭先做起來,不然僵局就無法破解。

  先坐不住的是呼和浩特市政府。當地政府看到褐煤提質停滯不前,找到煤炭加工利用協會,進行戰略合作,委託對方制訂相應規劃。

  按照張紹強的設想,可以通過當地政府的信用先規劃輸氣管道,等到規劃通過,褐煤提質投資自然也會上來,而褐煤提質規模增大,再引進資本投資管道,也不是難事。

  但這一設想得到呼和浩特市政府認同還需時日。據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市政府的目標仍然是通過褐煤提質,解決運輸問題,最終出售煤炭產品。「這裡面,還需要提高認識,拿出頂層設計。」一位參與其事的專家說。

更多褐煤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褐煤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